(一)欧洲加速建设“绿氢”项目,以期实现能源转型
氢能被视作未来的清洁能源,分为三种类型:灰氢(从煤炭、石油或天然气中提取,排放二氧化碳),蓝氢(生产方式与灰氢相同,增加碳捕集技术减排),绿氢(利用可再生能源从水中制氢,零排放)。绿氢最为理想,多个国家正开展海上绿氢工程。欧盟计划到2050年将海上风电场装机量提升25倍,并为其氢能战略投资4700亿欧元。
西班牙Acciona公司正在建设世界上第一座以海上浮动风能和光伏技术为动力的绿氢电厂项目,建设周期为三年。荷兰壳牌公司计划到2030年生产4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这些电力随即将海水制氢后再利用。德国西门子正研发一种系统,可利用海上风电直接制氢。
(二)招商局“深海采矿系统”获美国船级社原则性认可(Approval in Principle)
近日,美国船级社向我国招商局工业集团(CMI)自主研发的“深海采矿系统”颁发AIP认可证书,标志着我国深海采矿系统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该系统主要针对西太平洋平顶海山的富钴结壳矿产开发,包括深海海底采矿机、高浓度大颗粒矿浆提升系统以及水面采矿支持船等。去年9月,CMI开发的深海采矿原理样机在南海1300m水深处成功海试,并与“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联合进行作业测试。
(三)加拿大深海矿业公司在大洋矿产资源调查获新发现
加拿大DeepGreen Resources公司近日在太平洋CC区完成一项矿产资源调查,认为多金属结核储量高于预期。在部分区域,结核覆盖率超过50%,丰度超过15kg/m2,结核中约含1.4%镍、1.1%铜、0.3%钴和32%锰。该公司在CC区已有4个合同区块,声称其拥有的海底金属资源可为10亿辆电动汽车提供电池。
(四)韩国新深海资源调查船Tamhae 3号开工建造
近日,韩国启动了深海资源调查船建造项目,投资约1.72亿美元。新船排水量为6000吨,将配备最先进的深水油气勘探装备,预计2024年入列,以取代现有排水量2084吨的Tamhae 2号调查船。
(五)2020年气候科学报告发布,揭示重要发现
由57位国际一流科学家编撰的《2020年气候科学十大新洞见》报告提交给联合国,这有助于推动各国针对目前的气候危机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该报告阐述了2020年气候科学领域的最重要发现,强调了几个日益增长的风险因素,包括永久冻土温室气体排放、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减弱,以及气候变化可能减少淡水资源供应,且影响人类的精神健康。
(六)地质学家厘定650万年来关键转换期的海平面位置
美国科学家利用地中海马洛卡岛洞穴中沉积物垂向厚度与地下水位波动的对应关系获取区域海平面估值,经校正后转换为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重建了过去650万年来关键地质转换期全球平均海平面位置。结果表明,上新世—更新世转换期(2.63±0.11Ma),全球平均海平面位置比现在高6.4米;中更新世开始和结束的转换期,海平面与现今相比分别为-1.1米和5米。这项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科学·报告》,有助于科学家了解过去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和频率,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七)大西洋中脊在板块漂移中扮演重要角色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团队通过在大西洋中脊地震带布设39台海底地震仪,首次获得了洋中脊下方410—660km深度地幔过渡带的高分辨率结构成像,并记录到过渡带的地震活动和深层地幔物质大规模上涌现象。结果表明,地幔上升流可能从下方推动了板块运动,即洋中脊在推动新形成的板块分离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推翻了此前认为洋中脊上升流的源头深度较浅(60公里左右)且在板块运动中处于被动角色的传统观点。该项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对理解地球深部活动如何与板块构造相联系提供了新认识。
(八)美国科学家解决了全新世气候变化之谜,证实工业革命加速全球气温上升
“全新世温度变化之谜”(Holocene temperature conundrum)是历史气候研究中长期存在的谜团。美国科学家利用西太平洋IODP 363航次沉积物样品中有孔虫钙质化石,重建了末次冰期和全新世的气候模型,结果与先前的全球气候模型相反,表明气温在约6000年前并不存在一个暖峰。全新世早期由于受末次冰期剩余冰盖的影响,气温要比工业时代低。过去一万年间全球平均气温持续稳定上升,工业革命后,因温室气体排放明显加速这一升温趋势。该项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
(九)冰层正以创纪录的速度在地球上消失
英国利兹大学研究团队在《冰冻圈》发表文章,首次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全球冰层损失量调查。结果表明,全球冰层的流失速度正在加快,从1990年代的0.8万亿吨/年增加到2017年的1.3万亿吨/年。1994至2017年,地球共损失了28万亿吨冰,其中58%来自北半球,42%来自南半球,且以南极和格陵兰冰盖的损失量最大。
(十)海洋热浪正严重威胁属地性海洋鱼类的生存
海洋热浪是指某海域的水温异常升高,并持续5天以上。近年来,受气候驱动形成的海洋热浪变得更热和更频繁发生,而且每次持续时间更长,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美国新东南大学(NSU)研究团队近期通过模拟试验,评估珊瑚礁鱼类对海水升温的适应性反应。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鱼对海水温度上升的适应性响应各不相同,活跃的巡游性鱼类会更早出现适应性响应,属地性鱼类受到海洋热浪威胁更大。该项成果近期发表于《eLife》。
(十一)红树林正遭受来自河流塑料污染的威胁
挪威科研团队近日在《全面环境科学》发表论文,首次评估全球河流塑料污染对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和盐沼等海岸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树林受到来自河流塑料污染的影响最大,全球54%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正遭受这种污染威胁,其中以东南亚地区最为严重。
(十二)美、德科学家在深海沉积物中发现可抗癌的真菌
美国GEOMAR海洋生物技术中心和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合作,从大西洋深度为3600 m的沉积岩心中成功分离并培养了一种活真菌,证明其具有抗癌和抗菌作用,可开发为抗生素和抗癌药物。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著名的科学期刊《海洋药物》,科学家认为,深海独特而丰富的生物资源将来可应用于药物、食品、化学甚至生物燃料的开发利用。
(广州海洋局海洋战略研究所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