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大利亚租用荷兰破冰船,前往南极科考站补给
近日,澳大利亚南极局(AAD)租用荷兰一家海洋服务公司的破冰船MPV Everest前往南极,向Casey科考站运送物资及轮换科考队员,航程一个月。为防止新冠疫情影响,所有人员在登船前都隔离两周,并作三项COVID检测。MPV Everest被认为是目前最先进的极地破冰船,2017年入列,长140m,宽30m,总吨位21,943t,配置7.2 m2月池,乘员140人。
(二)挪威计划开发大陆架的金属矿产
2019年,挪威的石油天然气收入约610亿美元,并创造了两万个就业机会,使这个只有540万人口的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是,面临全球能源大转型趋势,挪威加速海底固体矿产勘探步伐,最早可能会在2023年发放海底采矿许可证,这将使挪威成为最先开发海底金属矿产的国家之一。而且挪威的采矿区位于其大陆架上,不受国际海底管理局规章的限制。挪威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估计,挪威大陆架上的铜矿储量可能多达2170万吨。铜是生产电动汽车电池、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发电厂所必须的金属之一。
(三)芬兰新型可拆卸船艏破冰船近日下水
芬兰交通基础设施局近期推出一种全新概念破冰船“Calypso”号,该船配备全球最大的混合动力及机动可拆卸船艏。技术人员在驾驶室通过操作电力装置和推进系统即可完成船艏安装。这种专门的船首可安装于破冰船上,增强其破冰能力,最大破冰厚度达到70厘米。
(四)美国Saildrone公司推出新型无人艇,可长时间自动测量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测量是一项非常耗时费力的调查工作。Saildrone公司最近推出用于海底地形测量的无人艇Surveyor,长约22米,依靠风能和太阳能动力,可在海上连续工作12个月,配备多波束测深系统,最大测量水深7000米。此无人艇计划将来配备新设备后,增加自动采集生物样本的功能。
(五)美国科学家首次利用AI新技术分析极地冰原数据
美国马里兰巴尔的摩县大学(UMBC)研究人员开发一种新的AI技术,可自动分析南北极冰雪变化数据,取代效率低下且劳动强度大的人工计算过程,从而更加快速地获得冰盖厚度和积雪变化趋势的信息。科学家利用该技术可以快速预测气候变化,评估冰盖融化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六)微塑料污染物无处不在,已渗透至北冰洋
长期以来,北极一直被证明是地球健康的晴雨表。最近的研究却发现,微小的合成纤维正在渗透到北冰洋,并进入到浮游动物、鱼类、海鸟和海洋哺乳动物体内。该项研究由加拿大一个海洋保护协会主导,在北冰洋每立方米海水中平均发现49个微塑料颗粒,这一浓度值低于近城市海域,但接近开放的太平洋和大西洋。这些污染物主要为聚酯纤维,推测纺织物洗涤排放和城市废水是其重要来源,主要从大西洋进入北冰洋。该项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自然·通讯》。
(七)格陵兰岛河流沉积物中的古老晶体显示,30亿年前地壳开始加速增长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Curtin University)科学家通过研究格陵兰岛河流沉积物中侵蚀岩石保存的古老晶体,成功地验证了古代地壳的一部分是后世地壳生长的“种子”理论,揭示30亿年前地幔温度达到巅峰,地壳开始爆发式增长;地壳激增是全球普遍现象,地球早期就已形成地壳。该项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八)早白垩世火山喷发直接引发海洋酸化
美国西北大学学者首次利用浮游微生物化石中的钙、锶同位素丰度研究早白垩世大洋缺氧事件(OAE 1a),结果证实,翁通爪哇大火成岩省事件将大量二氧化碳排入大气,从而使海洋形成窒息的温室环境,直接导致海水酸化,触发了此次大洋缺氧事件。学者通过对太平洋中部海山上的ODP866A钻孔岩心浅水碳酸盐岩样品锶同位素分析,印证了前人已提出的钙同位素负向偏移与OAE 1a期间海水化学性质有关的推论,确认大火成岩省爆发与海洋酸化有直接联系。该项成果近日发表于《Geology》。
(九)海洋酸化正在改变贝壳的组分
美国加州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海洋PH值和碳酸盐含量(而不是温度)在影响贝壳的矿物组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60多年来,海洋酸化正在改变着北美西海岸加利福尼亚贻贝壳体的成分,从以文石矿物为主转变为强度较低但相对稳定的方解石矿物为主。这种变化使壳体对酸性海洋环境的耐受性越来越强,但降低了抗捕食能力和抗波浪能强度。该项研究近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