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信息】海洋科技动态

发布时间:2020-12-10

 

  (一)联合国将发布首份“全球有害藻华报告”
  “有害藻华”(HAB)由某些海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是威胁海洋生态和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海洋灾害。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组织112个国家/地区的100多位科学家,历时7年,完成第一轮全球HAB评估,近日将发布正式报告。此项工作首次使用大数据分析HAB的全球分布、频率和强度变化,研究其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海洋经济、粮食和水安全影响,建立3个公共数据库。科学家也探讨了海洋资源开发等因素是否以及如何影响HAB事件。


  (二)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世界自然遗产安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最近发布报告《世界遗产展望3》,指出三分之一的世界自然遗产正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气候变化造成冰川融化,珊瑚漂白,大火及干旱越来越频繁和严重,已超过物种入侵,成为威胁自然遗产安全的主要因素。大堡礁因为海水变暖、酸化和极端天气,导致珊瑚数量急剧下降和生物种群减少,前景十分严峻。随着国际社会确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新目标,本报告表明人类必须共同应对环境挑战。


  (三)加拿大拟建立海洋保护区维持“深海绿洲”
  1982年,加拿大在其太平洋沿岸发现高差3000m海岭,其上发育庞大的热液喷口群,面积超过51300平方英里。热液喷口将硫和营养物喷入周围水中,形成了一个生物密集的生态系统。研究人员已在此发现500多种独特的动物物种,包括珊瑚和海绵,称为“深海绿洲”。近期,加拿大政府拟在此划定保护区,以保护热液喷口及生态系统免受人为侵害,服务于地质和生物等学科研究。


  (四)惠普公司(HPE)将开发针对波浪能的人工智能技术
  澳大利亚波卡内基清洁能源公司与HPE签署一项人工智能开发协议,合作开发一个针对CETO波浪能技术的智能控制器。CETO是一种完全淹没的吸收式波能技术,潜水浮标位于海面以下几米处,可以随着海浪运动发电。两家公司将合作为CETO开发基于强化学习的控制器(强化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领域,构建具有自学习能力的机器学习模型),可根据设备所处的环境条件、当前状态和先前操作过程中发生的调整,来确定系统工作的最优方式。


  (五)美国海洋生物研究所发布报告,阐述海洋污染与人体健康风险之间的联系
  美国海洋生物研究所最近发布报告,首次综合分析了海洋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认为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可能会危害到超过30亿人的健康。海洋污染主要包括塑料、有毒金属、人造化学品、农药、污水等因人类活动排入海洋的污染物以及沿海传播的病毒威胁。报告称,受海洋污染影响最严重的的水域是地中海、波罗的海和亚洲的河流。该报告的作者共同呼吁所有国家领导人和公民“立即采取行动消除海洋污染,维护人类健康”。


  (六)探索生命极限,高于水沸点的沉积物中发现微生物
  生命的极限在哪里?“地球”号钻探船于2016年执行IODP 370航次,在日本南部南海海槽实施1180米深的钻孔,获取了温度达120℃的沉积物样本,科学家在这个样本中发现了单细胞微生物。近日,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此前两个月,日本海洋科技中心、德国不来梅大学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表声明,称在全球40多个岩心钻孔中发现了四万多种微生物,说明海底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地球表面一样丰富。这项研究也指出,受此启发,在其他星球上恶劣环境中也可能存在生命。


  (七)机器人深潜垂向自动驾驶,揭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海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群落,微生物在合成或分解有机物质时会获取或释放碳和其他营养物质,影响全球气候。为了解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海洋生物化学物质的空间变化,美国科学家研发了机器人Clio,以自动采集微生物和海水化学样品。相对于其他自航式潜水器AUV,Clio不仅可以在海洋中水平移动,也可以精确地垂直移动,并进行原位生物取样,以及基因组分析和蛋白质测量。


  (八)科学家首次使用高清水下相机识别深海新物种
  NOAA研究人员近日使用Deep Discoverer号深海遥控潜水器(ROV)从水下3900米处拍摄到一个新物种,呈凝胶状,形似似水母。但这个新物种是食肉动物,只吃小型节肢动物,与水母没有关系。2015年,已经有科学家在波多黎各西北部的水下峡谷中发现此物种,但没有采集到实物标本,最近才使用高清相机分辨确认。这意味着科学家不必对海底生物进行捕获和标本制作,仅靠水下高清相机也可以进行物种识别。


  (九)北极海冰融化,全球大规模沙尘暴加剧
  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发现,北极气温快速上升,海冰融化加速,这改变了大气温度梯度,影响大气循环,破坏全球气候格局。气候变化的影响之一是产生强风,并可将亚热带高压风暴保持在一个区域超过一周,极大地增加了沙尘暴的影响范围。科学家推测,去年夏天横渡大西洋的大规模非洲沙尘暴可能与北极海冰融化相关。


  (十)科学家揭示海底甲烷气体的渗漏机制
  甲烷在深海低温和高压环境下与水混合,以分子的形式被封存在沉积物中,并形成一层固态冻结层(水合物)。但在实际观测中,我们依然会发现因甲烷气体逸出而形成的羽状气泡流。通过实验和计算机建模,科学家发现了甲烷气体逸出的方式。同时发现,冻结的水合物层不仅不能阻止甲烷气体逸出,某些情况下还能促进这种现象发生。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可以帮助预测甲烷渗漏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影响甲烷渗漏和输出的环境条件,有助于评估水合物开采的可行性。


  (十一)西澳大利亚大学组建专门实验室,应对复杂海洋工程挑战
  西澳大利亚大学近日建成了一个1900平方米的水力学实验室,用于研究海洋工程问题,如解决海岸线侵蚀、寻找可再生能源的新方法以及珊瑚礁保护等,还可以用于水产养殖研究。实验室包括一个50米长的波浪槽,用于模拟和分析海浪情况;一个O型循环水槽,用于研究沿海波浪和水流运动。西澳大学将与当地产业界密切合作,开发创新和独特的工程解决方案,以发展蓝色经济。

广州海洋局海洋战略研究所汇编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