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发改委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鼓励类产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多项涉海
为贯彻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发改委起草了此文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录中多项与海洋产业相关,包括海水与海砂淡化、海洋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智慧海洋与海洋信息服务等。
二、水面救生机器人首次在民用领域推广使用
水面救生机器人是新型的智能救生设备,在发生人员落水险情时,单人即可将其抛至水中,通过遥控快速抵达救援位置,将落水者转移到安全区域。此救生设备由珠海云洲自主开发,已证实稳定可靠,简单易用。近日山东寿光市政府购置425台免费交付渔民使用,并计划对110千瓦以上的海洋渔船全部配备。
三、道达尔和麦格理集团在韩国投资开发海上风电
海洋风能产业发展迅速,前景看好。法国道达尔(Total)公司以石油和天然气业务而闻名,现也投资海上风电业务。道达尔公司和麦格理公司正在组建合资企业,拟在韩国开发5个大型海上浮动风能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超过2吉瓦,计划于2023年底启动第一个约500兆瓦的建设项目。
四、挪威安装36公里长的海底加热管道,以输送高含蜡原油
北海Fenja油田生产的原油含蜡量高,必须在管道加热到28℃以上方可流动。为解决此问题,挪威海王星能源公司在320m水深海底铺设世界最长的加热生产管道,明年完成后,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将原油输送到36公里外的另一个平台上。这项电伴热(ETH)海底管道被认为是一项重大的海洋技术成就。
五、美国PES公司研发新型机器人,精准开采深海固体矿产
深海固体矿产中的铜、钴、镍对于制造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至关重要,但开采过程中可能破坏海底脆弱的生态环境而受到环保主义者的强烈反对。为此,Pliant Energy Systems(PES)公司正在研发一种自动机器人,目标是在不损害海底生物栖息地的情况下精准地开发矿产。从这种机器人的测试样板来看,其外观和水下运动状态都类似于蝙蝠。
六、加拿大政府继续资助开发新型AUV
Kraken Robotics公司将获得加拿大政府290万加元拨款,用于新型自主水下航行器(TFXL AUV)的开发。相比现有的AUV,新型机器人可以潜得更深、搭载设备更重、作业时间更长,而且具有从高速测量模式迅速过渡到“零”速度悬停模式的能力,并可通过传感器声学、激光和光学方法对目标进行检测和图像识别,同时使用船载传感器来提高导航精度。
七、南大西洋海底发现大量甲烷泄漏到大气中
瑞典林奈大学研究人员利用近年三次在南大西洋巴西海岸附近采集的沉积物样品进行处理和建模,证实海底水合物分解导致甲烷长期泄漏。海洋变暖融化水合物,导致更多甲烷释放。部分甲烷进入大气,部分甲烷在海水中被微生物溶解,导致海洋酸化和变暖,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这项发现近期发表在《自然·通讯》。
八、两万年前冰河世纪,平均气温比现在低6°C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在《自然》发文指出,20世纪的全球平均温度为14°C,而末次冰期为8°C,当时巨大的冰川覆盖了大约一半的北美、欧洲、南美以及亚洲的许多地区。大气中CO2与气温具有相关性,每增加一倍CO2,全球温度上升3.4° C。在冰河时期,大气中CO2浓度约为180 PPm,工业革命之前约为280 PPm,而今天已经达到了415 PPm。
九、通过南极冰芯研究发现,二氧化碳快速增加
瑞士伯尔尼大学开发一种新技术,可以对南极冰芯进行高分辨率测量。科学家以此分析了33万至45万年前的地球大气成分,发现大气中CO2浓度有跃升现象。研究人员比较了正常的CO2浓度跃升与人类活动造成CO2浓度上升,认为过去一百年来CO2浓度跃升了15 PPm,相当于人类活动在六年中造成的增长。这项发现使我们面临更大的保护气候压力,研究结果已发表在《科学》。
十、日本科学家发现南极东部冰盖热点,融化速度惊人
南极冰盖大部分位于南极东部,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水库。如果全部融化,则可能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60米。预计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1米, 2500年将上升15米以上。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项成果表明,由于温暖的海水不断流入吕茨霍尔姆湾,导致南极东部的Shirase冰川舌下的冰正在以每年7-16米的速度融化。
十一、白令海的海冰覆盖率已到数千年以来最低水平
近几十年来北极地区迅速变暖,海冰范围稳步减少。今年夏季北极海冰覆盖率为40年来最低水平,而2018年和2019年冬季白令海冰盖的覆盖率达到了数千年来新低。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海冰的萎缩加剧了该地区的变暖。同时,也有科学家认为,气温并非影响北极海冰的唯一因素,海洋和大气环流循环模式的变化更为重要。
而且,海冰的变化似乎比大气温室气体的变化至少滞后了几十年,这意味着现今海冰的低覆盖率是对几十年前温室气体水平的反应,今天持续增高的温室气体将会导致几十年后海冰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更快。
十二、海水中钙、镁、锶离子比率亘古不变?100多年来科学家都搞错了
钙、镁和锶是海洋化学中的重要元素,涉及许多生物和地质过程。现代海水成分的第一个近似值在130年前已明确,认为公海中主要离子之间的比率在空间和时间上几乎是恒定的。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分析了1,100多个水样测试结果,表明主要离子在整个海洋中的比例差异很大。水样采集于10个国家/地区的14个生态系统,水深从表面到6,000米。为了保持一致性,所有样品都由一个人在一个实验室中处理。这项成果发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有助于科学家正确地重建古海洋环境,以及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和发现海洋酸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