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历时42天的中德联合科考船"太阳号"驶入上海港,与中德26名科学家同时进港的是丰硕的调查成果。7月15日,中德两国政府官员在上海港为科学家们举行了欢迎仪式。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王世元代表国土资源部在欢迎仪式上讲话。
据介绍,这次科考获得了一批重大发现:
--经过海底电视观测和海底电视监测抓斗取样,首次发现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气体"冷泉"喷溢形成的巨型碳酸盐岩,面积达430平方公里,被认为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的自生碳酸盐岩区。科学家已经将该区域中最典型的一个构造体命名为"九龙甲烷礁"。在"九龙甲烷礁"区碳酸盐岩结壳裂隙中,科学家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甲烷气体喷溢形成的菌席和双壳类生物。这证实了"冷泉"仍在活动。通过同位素测年分析,"九龙甲烷礁"区碳酸盐岩结壳最早形成于大约4.67万年前,至今仍在释放甲烷气体。
--全面进行综合采样和现场分析,证实了南海北部陆坡东沙东南海域浅表层沉积物中存在天然气水合物。海底电视观测到与天然气水合物密切相关的双壳类生物,取样获得大批双壳类生物及与之伴生的管状蠕虫;对沉积物甲烷气体和沉积物孔隙水甲烷、硫化氢、硫酸根、氯离子、总碱度、氮等进行现场测试分析,发现了与陆坡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存在密切相关的显著地球化学异常。
--首次运用水体地球化学站点调查,在工作海域不同水层中发现了甲烷异常,说明在调查区存在甲烷气体喷溢。
--成功获得了一批沉积物地质、地球化学资料,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和环境效应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王世元代表国土资源部向参加这次考察活动的全体科学家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慰问。他说,根据中德双方政府的决定,德国"太阳号"科学考察船今天向社会公众开放,这对于普及海洋科学、提高大众的资源环境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借此机会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海洋地质事业,树立科学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据了解,德国"太阳号"是一艘具有动力定位、水下定位、海底电视观测系统、电视监测取样等先进设备的调查船,在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国土资源报 记者:赵凡 陈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