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东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自2004年以来,部署了大量二维多道地震、准三维多道地震及地质站位等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工作,于2004年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重要地球物理标志BSR,并于2015年度发现“海马冷泉”,证实了琼东南海域有着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前景。而该海域并未在真正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中钻获并取得水合物样品,区域背景与神狐海域和东沙海域均有所不同,同时对该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富集的地质背景、成藏特征及矿体分布范围,并没有明确和清晰的认识。针对以上问题,工程首席杨胜雄,项目负责梁金强带领项目组开展难题攻关。以质量控制为前提,以区域背景为基础,以创新思路探讨难题。进而创新性提出该区域水合物成藏模式,描述了水合物富集储层特征,精准圈定琼东南深水区水合物矿体分布,并高质量提出琼东南海域钻探井位建议。
琼东南海域面积较大,前期调查研究较晚,南海北部区域性地质背景差异大,需要在该海区精准圈定水合物矿体分布,锁定钻探目标,难度较大。项目组在明确了以“五问”为原则,积极投身解决资源与关键地质问题。抓住重点目标,把握难题方向,积极开展大范围的地质背景研究和精细地球物理解释分析。在短短半年时间内研究区域涉及整个琼东南盆地。重点分析了琼东南海域中央凹陷带的沉积构造背景,水合物地球物理响应,浅表层地球化学异常及BSR分布特征。到目前为止,认识到以“海马冷泉”为重点的南部凸起斜坡带是该海域水合物分布的有利区带,区域内以凸起及其斜坡带形成的差异压实现象是水合物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项目组长围绕该认识,立即部署加密高分辨率二维测线,并展开进一步资料分析工作,对重点关注目标进行充分精细研究。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注重过程管理,不定时组织项目讨论会议,项目进度检查,责任落实到位,以保证项目质量。项目组统一采用GeoFrame软件平台,对研究区内往年调查资料进行精细解释并共享,以达到顺畅沟通交流和相互监督的效果。以气源-疏导体系-有利富集层为研究思路,分析琼东南海域水合物异常特征。认为该海区主要富集II型水合物,其赋存层位与区域地质背景有密切联系,并明确该海区水合物赋存的典型构造特征及地震反射响应。在此基础上圈定了水合物矿体分布范围,部署了钻探井位,并总结了三种类型的水合物富集地震响应。
在这一过程中,项目组重点围绕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广海局下达项目任务目标,项目负责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和汇报情况,以保证项目实施。项目内部,以项目组长为核心,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子项目负责协调具体任务执行。期间项目组成员不定时会议交流讨论,以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及时汇报为行动指南。在确保保密安全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定期检查和相互监督工作。最终确保分析数据真实,推断严谨,成果明确,图件和报告论证可靠。
(何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