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中生界主要分布在东沙海域,该区域是湍流异常发育海域,具有乱流强、形成时间及地点变化多端的特点,无法实施多缆三维地震资料采集,而常规二维地震采集又无法揭示中深层的内幕结构。针对这一情况,工程首席张光学副局长带领项目组开展技术攻关,借鉴水合物准三维地震勘探经验,开发长排列立体震源的单源单缆三维地震勘查技术和三维成像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成功提高了目的层的成像效果,为精细刻画构造内部特征、落实钻探目标提供了良好的资料基础。在技术攻关过程中,严格遵循科学原则,注重技术细节,从优化震源阵列定位方式开始、准确定位电缆尾标、横向控制电缆舵鸟并结合潮汐效正及面元均化等处理技术,形成理论-技术-成果一体化的技术开发新思路。海上作业发扬团结奋斗精神,克服海况恶劣,高质量完成采集任务。
明确目标任务,本着公益性、基础性的原则,把握深水和中生界的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积极开展新层系、新类型油气调查。本着五问得原则,积极解决资源与关键地质问题,重点分析南海北部中生代原型盆地问题,南海属于华夏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和西太平洋构造域的叠置区域,构造动力学背景和演化过程极为复杂,三大构造域的联合作用,共同控制着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性质和海域中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迄今为止,对南海北部的中生界层序地层格架、地层分布及充填框架结构进行了研究,认识到南海北部海域中生界主要分布于潮汕坳陷,该坳陷属于中生代残留坳陷,其原型盆地已不复存在。由于技术手段有限,研究人员对盆地深部结构、南海北部中生代区域构造背景是特提斯还是滨太平洋,是否存在中生代俯冲带,以及中生代构造反转时间等关键地质问题进行充分研究。
注重项目实施过程,加强过程管理。采用Paleoscan软件对获得的准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高精度层序解释,提高对地震层序的精细解释,精细刻画目标构造。从区域地质对比出发,分析中生代残留盆地烃源岩条件,认为潮汕坳陷有机质类型以Ⅲ型,近物源相带的有机质丰度要优于远物源区带;油气储层分别分布在中侏罗统顶部和上侏罗统中部,源岩均来自侏罗系滨浅海相烃源岩。在地震剖面上识别目标构造的平点、亮点等油气异常显示。多种地震属性交会分析识别油气砂体,最终精准锁定中生界油气钻探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服从领导,坚决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广海局下达的目标任务,项目负责人负责与相关部门沟通汇报。其次制定工作计划与分工,责任明确到人,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即项目负责人统筹安排,子项目负责人协助执行的组织结构。期间,项目组成员定期交流及专题交流,及时解决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最后严格执行相互检查的制度,改进成果资料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数据与图件的准确。
(钟广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