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制AUV大洋试验性应用记实(六)
海上生明月,海面上月光粼粼,白浪翻飞。
“海洋六号”船灯火通明,可在漫天漫地的夜里,这灯光只如一丝幽微萤火,照不透那泼墨一般的浓黑。
今夜,“潜龙一号”将潜入太平洋底,执行第二次试验性应用任务,它要在海底过夜;今夜,对很多人来说,将是一个不眠夜。
当地时间10月8日,20时11分,“潜龙一号”在水中缓缓下潜。灯火照向幽深的海水,却被这幽深吞噬。一片白浪涌过,潜器转眼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石凯放下止荡绳,第一时间赶回集装箱控制室。这里摆放着数台电脑,组合成“潜龙一号”的水面监控系统,堪称“潜龙一号”的“大后方”。其中一台电脑专门接收潜器在水面发回的铱星短信和无线电定位信息。他要在潜器下潜到指定位置前,一直在这里密切观察,一旦收到铱星或者无线电传回的信息,就说明潜器出了问题。
其他人兵分两路,一路放声通讯机,一路赶到右舷放长基线定位系统的测距仪。清理好甲板后,众人纷纷赶回地质取样室,这里的两台电脑,分别显示着声通讯机和长基线传回的定位信息。
然而,海底的4个应答器中,离潜器最近的一个却始终收不到信号。这是极其反常的状况。难道是应答器出故障了,或者已经抛载了?
气氛顿时凝重起来。每个人的大脑都在高速旋转,试图抽丝剥茧,找出答案。
一片压抑的静默中,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徐会希突然灵光一闪,推测道:“潜器正好位于应答器上方,这样,潜器发出的呼叫信号无法到达应答器。”
众人恍然。果不其然,随着潜器的运动,几分钟后,应答器的标志由红变蓝,开始正常工作。
等到“潜龙一号”下潜到5080米的深度开始作业时,时针已经转动了一圈多,晚上9时30分了。
徐会希悄悄松了一口气,让其他人去吃点宵夜,赶紧回去休息。对潜器的观察一刻也不能放松,何况又是第一次在夜间下潜作业,会出什么问题,很难预料。AUV项目组的成员事先已经分好工,两人一组,4小时一班,轮流值班。徐会希的值班时间是早晨4~8时。
原本挤满了人的地质室,一时人去楼空。只有徐会希和值班人员还守在电脑,沉默地、紧张地盯着显示器上跳动的数字。
子夜悄悄到来,那钩新月和着波涛的节奏,在天上摇来荡去。新的一天开始了。
徐会希依旧和值班人员守在电脑前。
其实这些天,AUV项目组没有人能休息好。沉重的精神压力,让他们夜不成眠;繁重的任务和高强度的工作,让他们几乎每天睡眠时间都不满4小时。
白天下潜,晚上就要回收,回收后还要进行维护保养、使命编制、数据导出分析等工作;在下潜过程中,潜器稍微有点风吹草动,每个人的心立马就提到了嗓子眼。
更别提这是第一次夜间下潜了。
早上6时,正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酣梦中时,楼道里忽然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对讲机中话音急切——潜器抛载上浮了。
一时间,说话声、杂沓的脚步声潮水般顺着楼道涌向甲板。
清晨的阳光在海面上反射出刺目的光,刺痛了一双双熬红了的眼睛。但众人心中,是喜悦。第一次夜间下潜,“潜龙一号”就顺利作业8 小时30分钟,航行29.6 千米,探测了约10.8平方千米的海底,声学舱记录数据达到67GB。这不能不令人欣慰。
8时30分,潜器成功回收到甲板上。不眠之夜后,新的忙碌开始了。
(中国国土资源报 刘维)
下潜前硬件检测
搬运声通讯机
检测应答器
夜间下潜
夜间下潜
潜器在夜间入水
猛男哥陈克新抛捞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