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走向深海大洋99:拖网,完美的收官之战

发布时间:2013-10-25
  10月23日9时多,“海洋六号”三、四层后甲板站满了人。绞车巨大的滑轮缓缓旋转,地质缆一段段出水,又一圈圈地盘绕在滑轮上,海水淅淅沥沥地不停从空中落下。人人敛声屏气,一颗心随着地质缆的收回而收紧。
  “哗啦”一声,最后一段地质缆携带着一个连接在三角架上的沉甸甸的大网,破水而出。
  “博士后技工”刘碧荣和“猛男哥”陈克新抢步上前,用力拽着大网移到甲板中部,倒出一堆黑色的东西。
  欢呼声打破了沉默。
  站在记者身边的首席科学家刘方兰甚至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不容易啊!大洋29航次科考的收官之战——岩石拖网,经历一波三折,终于有了一个漂亮的收尾。
  10月22日夜间,深海浅钻遭遇深拖缆故障后,“海洋六号”在中太平洋某海山还有一个站位没有作业。在现场,几位助理和首席科学家经过商量,决定采用岩石拖网作业,它是深海浅钻备用作业手段,也可以获取富钴结壳样品。
  这其实是个不得已的选择。
  所谓岩石拖网,就是把容量达几吨重的拖网,通过地质缆放到海底,随船舶在规定路线移动,网兜开口处的金属三角架仿佛一架铲土车,一路把海底表层的东西“铲”进拖网里。
  “拖网历来都是风险很高的海底作业方式。”调查部技术负责于彦江告诉记者。拖网不具备水下摄像系统,在作业时,科学家们无法观察海底状况。而在复杂的海底,拖网随时有可能钩挂在任何东西上,哪怕一块坚硬的小岩石,也会让它难以移动分毫。以往,就曾发生过丢网、断缆的情况,因此拖网作业必须万分小心。
为了作业安全,第一网选择在比较平缓的山坡上进行,这是大洋29航次科考第一次实施拖网作业。大夜班作业组的拖网经验不足,已经下班的刘碧荣和王俊珠主动留下来帮忙。
  凌晨1时,拖网顺利施放入水,之后,所有人员撤离外甲板区域,并用拉绳将三、四层甲板全部隔离,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拖网作业风险极大,一旦钢缆绷断,绷直的钢缆会以极大的力量剧烈回弹,在甲板上以极快的速度无序移动,人万一被打到,非死即残。”于彦江说。
  因此,在拖网作业时,工作人员必须始终观察地质缆的张力情况,一方面要在张力超限时采取果断应急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据此判断拖网是否有收获。
  凌晨4时,拖网回收上来,网里空空如也,只在三角架的钩齿里发现了一些有孔虫沙。这说明拖网经过的区域,既没有结壳也没有结核,人们大失所望。
  关键时刻还要老将出马,首席科学家刘方兰教授被于彦江请到地质室。
  凌晨时分,地质室灯火通明,几个人仔细地研究地形图,重新设置拖网路线,决定在比较陡的山坡上,从下往上实施拖网作业。
  早上7时,拖网入水,几十分钟后,到达2000多米深的海山坡上,开始作业。
  刘方兰在仪器房观察数据,根据水深、地形变化指导作业;“博士后技工”刘碧荣亲自操作绞车;年轻的技术负责于彦江和李琦在一旁观察地质缆的张力变化。
  在近1个小时的着底拖网过程中,地质缆张力多次超过3吨,甚至还有几次达到了5吨,这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但能否收获到理想的富钴结壳样品,谁也不能肯定。
  这是大洋29航次科考的最后一项任务了,人人都盼着能够完美收官,也因此心情愈发忐忑。
  这紧张与忐忑凝成了拖网回收时甲板上凝重的气氛。刘方兰、邓希光、柯胜边,“海洋六号”资历最老的几位专家都守在这里。9时许,当一块块黑色的富钴结壳样品堆积在甲板上时,场面顿时沸腾了。每个人的心情都如太平洋的蓝天,明朗到纯粹。这收获表明,在这片新的海山区开展富钴结壳普查,是有意义的。
   “这一网非常成功,10多公斤样品全是宝,既有原地生长、不同厚度的结壳,还获得了基岩,甚至还有生物样品。”首席科学家助理邓希光激动不已。
  在一堆黑色的结壳样品中,白莹莹的海绵和粉红色的海蛇尾这两种生物惹人喜爱。“深海生物样品的获取非常不易;而通过岩石拖网作业获得海底生物,更是罕见。”曾随“蛟龙号”下潜的董彦辉博士如获至宝,赶紧取来器皿保存好这两个难得的深海生物样品。
  一波三折之后,大洋29航次科考终于完美收官。在蓝天下,“海洋六号”载着沉甸甸的收获,踏上归途。
 
(中国国土资源报 刘维)
 
 
回收拖网
 

仔细观察样品
 

柯胜边手捧结壳样品,喜气盈腮。
 
完美收官,欢呼。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