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制AUV大洋试验性应用纪实(五)
大洋的夜来得猛烈而汹涌。苍茫暮色中,“海洋六号”船破浪前行。“看到了!看到了!”欢呼声起,只见遥远的天际,一星亮红在波涛间明明灭灭,越来越清晰。
找到了!当地时间10月6日一早下潜到东太平洋底的“潜龙一号”,在5000多米深的洋底作业了8小时5分钟后,顺利浮出海面。铱星短信和无线电把它在海面的位置精确、快速地传给了“海洋六号”船。
这是我国自主研制6000米无人无缆AUV首次在太平洋进行试验性应用。首次海底之旅就长达8小时5分钟,再加上下潜和上浮的时间,“潜龙一号”在水下时间超过了10小时,创下了新的纪录。
8个多小时的海底之旅,“潜龙一号”都在忙些什么?
徐会希告诉记者,入水后,“潜龙一号”携带的温盐仪和化学传感器就开始工作,它们要测量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压力等水文参数,测量海水中溶解氧、浊度、Eh、PH参数……
当下潜到距海底50米时,潜器携带的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开始工作。随着潜器的往返航行,它精确地测出着海底的山脊、沟谷、平原……据介绍,首次试验性探测,“潜龙一号”就带回来64GB的海底精细地貌探测数据。
大洋29航次科考首席科学家助理邓希光告诉记者,这些数据将在未来我国多金属结核专属勘探区的开采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AUV在水下能够自由活动,还能近底工作,这种优势是其他水下探测设备无法比拟的。”他说。
夜色中,一束探照灯射向船舶右舷处的海面,那里,“潜龙一号”正在海水中悠游自在地漂浮。
徐会希介绍,“潜龙一号”在水中基本上是零浮力的,因此,在水下作业结束后,潜器抛掉压铁就能自动上浮。浮出水面后,安装在潜器艏部的铱星通讯设备和无线电马上开始不停地给母船传回定位信息。同时,红色的频闪灯也持续闪亮,以便于夜间回收。
甲板上众人早已准备就绪。投掷捞绳的工作非“猛男哥”陈克新莫属。他臂力惊人、准头又好,总能一击即中。船在前行,绳索在众人手中快速传递,最后由经验特别丰富的“连长”刘碧荣等人小心翼翼地将其调整到船尾。
看着大家默契的配合,记者不由有些感动。在这个航段,“海洋六号”上的60多人来自9家单位,他们性格不同、任务不同,却能够心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共同破难关、解难题。这样的集体,怎不令人倍感鼓舞与温馨?
这是“潜龙一号”第一次在晚上回收。甲板上,众人分工有序。其他人清理缆绳、归置器械、冲洗甲板。AUV项目组的人则忙着检查各种设备。李阳和李荣庆快速拧动螺丝,将潜器拆卸后用淡水冲洗。张方生、曹金亮等人则连接脐带缆,导出数据。一番忙碌下来,已是子夜时分。
今夜月明,白天,“潜龙一号”将接受检修保养,在下一个月明时分,再次潜入深深的太平洋。
(中国国土资源报 刘维)
回收声通讯机
驾驶台上,大副在瞭望寻找潜器
夜间回收潜器1
夜间回收潜器2
夜间回收潜器3
夜间回收潜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