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了行囊,告别熟悉的人们,我们驶向那蓝色的海洋,满载人民的期望;不怕狂风和巨浪,不怕孤独和寂寞,我们游弋在蓝色的海洋上,探测祖国的宝藏;几分耕耘,几分收获,青春消失在蓝色的海洋上,我们无怨无悔……”这首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科技人员自作的“探海人之歌”,抒发了海洋地质工作者心中的热烈情怀。面对茫茫大海,远渡重洋的“海洋六号”科考队员们在工作之余,用他们的笔触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用文字倾述海洋地质科考的重重磨难、成功喜悦以及对祖国家人的真情大爱。这些文字,既是远洋科考的客观记录,也是中国海洋地质工作者内心世界的展现。
(1)“青年突击队”小记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富则中国富”,梁启超的这句话给了多少年轻人力量,让多少年轻人热血沸腾,海洋六号成立青年突击队以来,很多想象不到的事情都变简单了,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缺人哪里去,就说过端午节吧,要把平台上的场地布置起来,桌子、凳子、晚餐等等都要搬上去,大副还挺着急的,让几个部门各派几个人一起来做,我告诉大副这时候就看咱们突击队了,结果大副一广播,青年突击队十分钟搞定,“年轻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两句话不是说了就完了,是要实际行动来表示的。
当然这些都是小菜一碟,在第一航段,临时党委计划趁海况好的时候一天之内把锚系最艰巨的两套长家伙投放到海里(每套总长度1100m),负责锚系的徐鸣泉找我来了:“肖助理,一个组人手不足,放两套有困难,能不能给增加点人手?”我告诉他:“马上给你安排好。”我来到后甲板一看,小菜一碟!三个突击队员已经待命:傅晓洲、吴诚强、李柯良,他们二话不说从早上6:30干到晚上19:00,在不到12个小时的时间里成功的投放了两套长锚系。他们毫无怨言,兢兢业业,这就是咱们海洋六号的“青年突击队”。二所张东声博士告诉我:海洋六号青年突击队突击的时候应该把旗帜拿出来展示展示。我说没问题,你也写写稿子表扬表扬咱的突击队员。其实这面旗帜一直在海洋六号,一直在海洋六号年轻人的心中,他们只是没有表达,没有展现,他们默默无闻的做着自己份内,也做着自己份外的事。
在接下来的7天时间里,几个年轻人:于彦江、胡波、田烈余、陈春亮、刘碧荣、李柯良等不但每天要参加值班的工作,也要参加深海浅钻的修复工作,两套钻机甲板测试正常,一下水就不能正常工作,任务迫在眉睫,如果钻机无法作业会影响整个航次的计划。他们通宵达旦,夜以继日,终于在16日午夜完成钻机的修复工作,而且一点都没有影响他们的正常值班,要知道于彦江和胡波是作业组长,田烈余和刘碧荣是作业副组长,都肩负指挥整个作业组的任务。17日凌晨5点,看着钻机在水下钻到样品,首席何高文、助理邓希光和我都长长出了一口气,年轻人,好样的。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年轻人,这次到海洋六号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是老江湖、老海洋了。那天和何高文首席一起泡“海水浴”的时候,何首席还说日子过得太快了,现在海洋六号已经是80后的天下了。我说再过几年,我们70后也要退出江湖了。长江后浪推前浪,芝麻开花节节高。80后他们欠缺的不是热情,欠缺的不是勇气,欠缺的不是对海洋的热爱,所缺的只是经验,以及让他们学会如何去承担这份责任。“给我一棵树,我会把它变成一片森林”。
期望海洋六号的这面旗帜青春永驻!
(肖波 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助理)
(2)“义务后勤部”的那些事儿
总觉得船上有独立于甲板部、轮机部和调查部之外的第四个部门——后勤部。比如照料我们伙食的三位大厨,凌晨四点就起床,为大家的一日四餐开始在厨房里忙碌;比如负责卫生的服务员与医生,干净的餐桌椅子与明亮的墙壁地板跟他们的辛勤劳动脱不开干系。可是还有一些人,他们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义务承担起了船上的其他后勤工作。
首先是做了三年的网络管理员——助理电机员李华龙。电气方面的工作本来就繁琐,大到拆检电气设备,小到更换灯泡灯管,都是他的工作。但是他在工作之外还义务帮大家收发邮件,管理船上的局域网。大洋前备航期间,轮机部的工作很繁忙,每天都忙地团团转。可李华龙在闲暇时间还负责跟进船上局域网的升级改进,跟大连陆海公司的人沟通合作,才有了大家今天看到的焕然一新的网页。在海上,李华龙就负责每天定时收发两次邮件,帮大家添加白名单。可以说,他就是大家连接太平洋彼岸家人的枢纽。我想,是不是有一天,大家可以齐齐约好,让家人把邮件的主题都写成“李华龙辛苦了”发送过来,权当收买他,以增加一下他替大家收发邮件的热情呢?
图书管理员徐朋新,给人的感觉是他乐得帮大家管理这一屋子的图书,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热衷看书的小伙子。每天下午都有人来往他房间,找他借书或者还书。他也不辞辛劳,仔仔细细地登记着图书馆里书本的出入,定期还将书整理归类,摆放整齐。早在大洋综合试航的那个航次,小徐便向大家收集了喜欢看或者需要买的书,大洋前跟船上几个人跑去广州天河将大家需要的书都购买回来,分类摆好等待大家来借。徐朋新自身也相当爱看书,他的床上桌子上放着的都是自己在看的书,涵盖历史、人物传记、游记、哲学等各个领域。这个义务图书管理员,带着这股好学的劲,默默地为大家枯燥的海上生活输送着精神粮食。
在海上头发会不知不觉地长起来,按照海洋六号的传统,理光头是最好的处理方式。船上不乏理光头的好手,甲板部的蒋师傅、轮机部的余总、调查部的老中医等,都乐于与为大家服务,义务给大家理光头。这个航次,海洋六号理发界冉冉升起了一颗新星,他刚开始尝试给人理发就展示了不俗的天分,他便是我们这支科考队里最年轻的人——何能清。这不,船上有几个年轻人头上的一堆“杂草”经过他处理,立刻整整齐齐,好看了不少。他的技术虽不能算是精湛成熟,但是相信多加练习,也会是一把好手的。这些义务理发师们,虽然他们替人理光头的热情高涨得令人震惊,但是他们确实也很好地“从头做起”,美化了海洋六号。至少,不盯着一头杂乱的头发上班,心情都能愉悦好多。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给天天给大家贴新闻的孙船长。除了每天必有的国内外简要新闻、体育新闻外,每天还会在首页给大家摘录详细的时政要闻,发布近期重大的气象预报,转载媒体有关海洋六号的新闻报道等。这些都是为了防止大家由于跟陆地上的世界隔得太远,导致脱节。另外,孙船长也是船上论坛的管理员,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他也努力地丰富论坛内容,可谓尽心尽力。
这些船上的义务者,他们做着不在自己职责内的事,在津贴报酬上并不会有一丝毫的上涨。他们牺牲了自己宝贵的业余时间为大家服务,并不索取回报。我们在今年刚成立了“青年突击队”,主张青年同志们多付出多奉献,这些默默无闻的义务工作者,已经用实际行动来响应号召,潇洒地扛起了“青年突击队”的大旗!
(郑少雄 海洋六号三管轮)
(3)特殊的“医院”与别样的“医生”
海洋六号调查部就像一所特殊的“医院”,但她接待的不是有血有肉的普通病人,而是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仪器设备。这里的“医生”并非毕业于医科院校,而是来自理工科大学,还有一些是长期在一线工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自学成才的技术工人。
设备不会说话、没有脉搏,对这类“病人”如何能够诊治?俗话说,物理人同。引起设备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系统设计缺陷、元器件性能不良、外部因素作用。接触类故障是最常见同时也是最难查找的故障。在电气设备中,常见的接触类故障主要有接触不良、断路、短路、绝缘低、漏电等;在机械设备中,常常出现螺丝松动、管路渗漏等问题。
处理设备故障的方法,就如同普通医院做外科手术一样,先将“病人”坏的“器官”(即元器件或模块)切除,然后通过移植(更换)或再造“器官”,使“病人”(设备)康复(恢复正常功能)。
诊断、处理设备故障,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极其困难。现在,设备系统化、模块化、小型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排查故障的难度越来越大,由于设备厂商采用了越来越高的技术保密措施,我们很难系统、全面地了解关于设备的详细信息,因此,在诊断、处理设备故障时我们面临人为设置的重重技术壁垒。同时,海洋六号调查部是一个新组建的团队,其成员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的年青人,而投放到海洋六号使用的设备基本上是当前国内是先进的设备,很多设备我们还是第一次接触,我们只能在摸索中逐渐积累经验。还有更令人头痛的是设备在不断地更换,每年、每个航次甚至每个航段都要面对一些完全陌生的设备,而且作业团队的人员也不停地变换。
为了更有针对性、更高效、更专业地处理各类设备问题,我们像医院分科那样划分出多个专业,每个专业的负责人就像科主任那样主管相应的设备,每逢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调查部常常要抽调技术骨干组成攻关小组进行会战,那场面就好比医院组织各科专家给危重病人进行会诊。
在我们的“医生”队伍当中,既有“中医”,也有“西医”,不但在“内科大夫”,而且有“外科大夫”。在我们这所“医院”里,检查诊断是每天的例行工作,清创包扎是家常便饭。我们的“医生”不但可以娴熟地给设备进行“器官移植”、“整形”等普通手术,还可以进行“神经缝合”、“神经搭桥”、“形体再造”等高难手术。我们的“医生”所迸发的创造力不仅叹为观止,常常还奇妙得令人目瞪口呆。在我们这所“医院”里,仅在大洋29航次的前两个航段,就已成功地做了两台大手术,使“病人”起死回生。起死回生的“病人”分别是深海浅钻、声学深拖系统。
此外,我们还给每台套设备建立了专门的档案,像普通医院给病人建立病历一样。设备档案记录了设备的运行情况、出现故障的情况以及维修保养情况。通过查阅设备档案,可以对设备的状况一目了然。设备档案对诊断设备故障、指导设备维修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柯胜边 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助理)
(4)送给海六兄弟的特殊礼物
当今社会,说到礼物,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烟酒茶什么的。而我送给“海洋六号”上的兄弟们的礼物,不是茶烟酒,而是特殊的“精神礼物”。
第一航段,由于我签证的问题,“海洋六号”船出航时我没能上船。虽然船走了,但我的心一直牵挂着海洋六号。几乎每天都和孙队(孙雁鸣)保持邮件联系,实时关注船舶动态,争取在后方为船上的弟兄们做点 事。
后来签证下来了,我很快就要乘关岛补给时赶上海洋六号,回归这个大家庭,心里倍感欣慰。
离海洋六号计划靠泊关岛的时间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心里头一直在盘算该做点什么。阔别一个月,总要给船上的弟兄们一点“见面礼”,要不也太不够意思了。于是乎,赶紧给船上的孙队发邮件,问他需要带点什么礼物给兄弟们。很快,得到回复:“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补给很充分,什么都不缺,唯独差的是精神食粮,如果有时间的话,多下载些综艺节目视频资料过来。”他还特别嘱咐,不需要下载电影、电视剧,船上 保存的够大家看了。
这两年随“海洋六号”征战大洋,对大洋工作和生活再熟悉不过了。在没有卫星电视信号的日子里,电视里播放的各种录像节目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正能量。许多大家喜爱的节目如《舌尖上的中国》、《非诚勿扰》等等,即使重复播放不知多少遍,甚至有些对白都可以倒背如流了,但大家还是乐此不彼地地观看。没有卫星电视节目,船上的科考队员,一样从“非诚勿扰”里寻找快乐,以此打发无聊、枯燥的大洋生活。许多看电视时的欢声笑语场景,至今让每一位参加过大洋的同志记忆犹新。和电影、电视剧相比,综艺节目无疑更具有吸引力,因此“收视率”也是最高的。
领到“任务”后,我马上行动——打开笔记本,疯狂地下载各种综艺节目。为了加快下载速度,还特意购买了会员卡,家里的电脑几乎保持24小时开机。到飞赴关岛的日子,我那连续工作了20多天的笔记本终于完成了“下载”使命,战果辉煌:足足下了超过260G的综艺节目!
26日上午,我抱着还有余热的笔记本,离开了家门,踏上了长达20小时的“陆海空”之旅——从广州到虎门坐车,从虎门到香港机场坐快船,从香港乘机飞赴关岛。从关岛出航后,在热心同志的帮助下,这份“礼物”被分类为:体育、春晚、纪录片、地方综艺、电影等5个频道。
节目丰富了,内容新鲜了,海洋六号的队员们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收看”电视节目。虽然非诚勿扰收视率仍然居高不下,但在年轻的科考队员面前,新下载的NBA总决赛节目无疑是最受欢迎的节目。每当吃饭时,激烈的比赛场面总会博得海六球迷们的阵阵喝彩声。
你快乐,我便快乐。每每看到船上的兄弟们沉浸在各种电视节目中时,我的内心也为之感动,为之兴奋,也为自己的小小付出等到了回报而感到欣慰。从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中,我读懂了这份“特殊礼物”的真实份量:在艰苦的海洋地质科考生活里,“精神食粮”是“物质食粮”所不能取代的。
不管你来自何方,如果你有机会来海洋六号工作,不妨也带点精神礼物,保准深受欢迎。
(蓝明华 海洋六号船长)
(5)从“山谷的风”到“深深太平洋”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着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着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曾几何时,我也是那“山谷的风”,在青藏高原感受祖国的高度,在茫茫戈壁体验祖国的宽广。而此时此刻,我却来到深深太平洋体会着祖国放眼全球的胸怀。2004年毕业至今已经过去九个年头了,从陆地到海洋,九年的地质工作磨练了我、充实了我,使我成为了一个真真正正海陆双栖的地质人。
从陆地地质到海洋地质工作,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感受!记得2005年初上西藏,“老西藏”曾经用这句话来形容在高原反应的辛苦—“到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更记得2011年我这个“旱鸭子”初次上船时,“老海洋”告诉我晕船时那种难以言表的难受。当这些都被自己亲身经历时,才真真切切感受到地质工作的艰辛和不易。陆地上工作经常三两人一个台班,带上仪器设备、带上水和干粮、早出晚归、跋山涉水进行数据采集和取样工作,这需要他们几个相互照应,共同完成,又时甚至要过夜。而海洋上的地质取样更需要作业组每个人员各司其职,服从指挥,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从设备下水到回收到甲板,每一块、每一管、每一箱样品都要花上几个小时才能获得,而这期间任何人都不能松懈,任何一个细小的疏忽都能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陆地上工作环境相对复杂多变,需要克服炎热、寒冷、高原反应、山路崎岖等等艰苦条件;而海洋上工作环境相对单调,更需要我们面对单调的生活、紊乱的作息时间和后甲板各种各样设备可能带来的危险。如果说陆地上需要地质人具有强健的体魄,那么海洋上不但需要强健的身体,更需要超乎常人的能够耐住孤独寂寞的心理素质,更需要家人莫大的理解和精神支持!
从雪域高原、茫茫戈壁到深深太平洋,我经历了不同的地质工作,有着不同寻常的感受,感受到每个地质人的辛苦,更体会着作为地质人的骄傲和自豪!特别是来到海洋的这三年,每当看到一张张海底地形图、一条条深海剖面、一块块一管管来自深海样品,我都异常兴奋,但兴奋之余又感觉到它们的来之不易,这是每个海洋地质野外工作人员艰辛劳动的成果。而作为从事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研究人员,我更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正因为每个数据、每个样品都来得那么艰辛,来得那么不易,这就激励我们更要认真对待每个数据、每个样品,仔细研究,从它们中间获得大洋矿产资源分布的重要信息,为我国的海洋地质,特别是海洋矿产资源评价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才无愧于野外的艰辛劳动,无愧于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更无愧于“海洋地质人”的光荣!
(杨永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矿产所工程师)
海六STYLE 科学讲座
观看录像 设备回收
亲自下厨 茶话会
自制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