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大洋第29航次科考的24小时全纪录
从祖国大陆驶入茫茫大洋,正在执行大洋第29航次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如一位孤身奋进的勇士,披荆斩棘,破浪前行。它依靠团队的智慧和力量,一次次克服困难险阻,成功地完成了一项项科考任务,为国家开展深海资源调查、实现“海洋强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船行2月,走进深海大洋的“海洋六号”如何开展海洋地质工作?如何完成既定的科考任务?记者截取了其中 一天,通过记录海洋六号船在这24小时内发生的故事,来叙述大洋地质科考工作的艰辛。
(一)披风浪通宵忙作业 再取样深海遇挫折
当地时间: 8月4日凌晨1点~下午3点 任务:柱状取样
当地时间8月4日凌晨1点,北京时间5日晚8点,4500吨的“海洋六号”依靠动力定位系统,牢牢地定位在海面上。尽管如此,船体仍如一叶扁舟,伴随一阵又一阵的涌浪上下左右摇荡。当晚,海上风力5级左右,浪高接近3米,但在这一航段已经算是较好的海况了。
凌晨1点08分,看着柱状取样器被放下水后,首席科学家邓希光才放下心来继续回房间整理资料。临近6点,他被负责取样器回收的第四小组组长傅晓洲叫起。
“取样管又砸弯了!”傅晓洲说。此时三层后甲板上,碗口大的铁管弯曲成了S型,第四组队员正忙着将弯管锯开,取出里面的样品。6米长的样品管内只有可怜的50多厘米,约20厘米的粘土,然后少量的结核,底层近30厘米是较坚硬的含硅质粘土。
“这里位于一个小海山的山脚,水深超过了5700米。这么深的海底,沉积物竟然这么薄、砸不进去,这确实是一个奇诡的现象。”邓希光说。看了砸弯的取样管,他又来到综合地球物理室查看多波束仪器显示的海底地形,与导航负责蒋青吉沟通,决定向西北方向移4点多公里,重新开始取样。
东方吐白,经过一个通宵作业的夜班组队员收好设备、清理好甲板,带着一脸疲惫回房间休息。接下来重新作业的任务,由第一组接替。
早上9时开始,参与了多次作业的第一组队员,驾轻就熟地将柱状取样器放入水中——绞车拉动、A型架牵引、两排队员用绳子从两侧稳定住取样器,随后,下放缆绳、松开吊臂、取样器入水并匀速沉向海底……
然而,设备下放至水下200米左右,船舶突然失去动力定位保障,取样器牵引着缆绳斜挂着下放,值班驾驶员果断通知后甲板暂停作业。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情况危急!这厢临时党委书记孙雁鸣和船长蓝明华坐镇驾驶台,沉重指挥操纵船舶,保持微速向前,避免钢缆不被海流卷入船底;那厢邓希光连忙与助理肖波、作业组组长梁东红商议后,然后同驾驶台进行沟通,最后决定依然在这个点,采用常规的顺流作业。
10点25分,船尾转到迎风位置后,绞车再次开动。经过近4个半小时的入水、触底、取样、回收,队员们通过绞车,慢慢将设备回收上甲板。
紧张的时刻到了!邓希光告诉记者:“晚上刚刚砸弯了一次取样管,这次不能再失败了。可是设备没出水之前,谁也不知道结果。”
下午3点,队员们协力将柱状取样器拉上甲板,结果大失所望!这一次由于海底底质的原因,取样器再次弯管。“这一次的变形不是很大,锯开后取出的样品长度超过3米,但最后发现只有表层和底层有样品,总共只有60厘米(一次性取样超过3米就算合格),取样失败,空欢喜了一场。”邓希光说。
一天之内连续两次遭遇失败,所有人的心都沉沉的。
(二)绘海图重新找战机 觅新址期希破困局
当地时间:8月4日上午~晚上10点 任务:多波束浅剖分析、寻找新的作业点
航段结束时间逼近,却又在最后几个站位连续两次取样失败,打乱了“海洋六号”的工作部署。
从早上6点开始,平日比较清静的综合地球物理室热闹了起来,浅剖组的傅晓洲、科考队员郭斌斌为测深紧张忙碌,导航负责蒋青吉全盘跟踪,首席科学家和助理赶来坐镇,其他的年轻队员也认识到沉积物与基岩反射信息的重要性,也不时地跑过来“探班”。
两次取样失败后,尤其是第二次取样失败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快找好新的作业点,并确保取样成功。要做到这一点,准确获取海底的地形及层级分布信息,尤为关键。
海洋六号的地球物理室堪称是勘探海底地形、选取新站位的“大脑”,这里摆放着世界一流的海洋地球物理探查仪器装备。以测深仪器论,这里的EM122多波束测深系统和P70浅层剖面仪均具有1万米的测深能力。通过这套系统,测量宽度可达30公里,准确地获知海底地形和层级分布,宛如一张精密的海底地形图。
中午时分,随着驾驶台操控着船舶向前行进,地球物理室的仪器显示屏不断跳动着变换的海底信息。记者看到,多波束测深显示屏上的数字缓缓跳动:5503、5600、5807……技术人员说,这显示的是,下面是一座隆起的海山,地形起伏变化较大。而浅层剖面图上,依稀地反映出地层结构的3层反射界面——水、海底沉积物及岩层,杂乱不平的层位变化,显示着海底不同层级的分界。
“都跑了半天了,还是没找到适合的地方‘下嘴’呀。”很多焦急的队员不禁摇头叹息。杨永告诉记者:从浅剖剖面来看,沿途找的区域海底底质状况都不理想,不适合柱状取样。
下午5点,海洋六号临时党委会召开会议敲定:一是继续进行多波束和浅剖探测,力求寻找合适站位,确保有效的海底条件,从而保障取样成功。二是采取措施,一方面将取样管换成口径更大、质地更坚固的管系,降低取样难度,另一方面全面开启动力定位系统,配合作业。
整整8个多小时,“海洋六号”船在茫茫大洋上,迎着风浪,一船独行,借助现代科技的手段、装备,让探索的手臂延长,让观测的目光看到更深远的地方。
晚上10点左右,邓希光一脸欣喜通知值班人员和各组负责人,取样地点选好了,准备开工!在一片平坦的深海盆地,深色的岩层顶界,覆盖着一层较厚的浅色物质图——这就是深海沉积物的标志。
(三)寻间隙轮机修“心脏” 续动力海六获新生
当地时间:8月4日下午 任务:抢修左舵桨、寻找新的作业点
寻找新站位的间隙,成了抢修设备的宝贵时间。
经过5个多小时的努力,“海洋六号”轮机部于当地时间8月4号下午5点成功排除左舵桨故障,为接下来的海洋地质科考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左右舵桨是海洋六号的“两条腿”,承担着控制船舶前进、后退等动作的任务,是海洋六号航行作业最为重要的设备之一,因此也是轮机部日常维护保养的“心脏”部位。
受本航段海况的影响,海洋六号所执行的任务要求动力定位配合,给设备带来不小的负担。早在离开关岛后不久,值班人员就发现左舵桨出现甩油现象。但是,本航段无论是航行还是调查作业,需要两台舵桨24小时不停歇地工作。为了不影响任务完成,老轨耿志爱决定,在不恶化的前提下先不停机,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抢修。
8月4日一早,老轨得知下午不需要使用动力定位、并将放慢航行速度,可停用一台舵桨。他意识到:抢修的时机到了!于是,第一时间召集部门队员,着手抢修。
下午1点开始,值班机工沈衍栋与钟伟强,先将高于盖板的齿轮箱的油抽出,防止盖板拆下后大量溢油。接下来,拆开盖板外面的油管、油泵等附件,一层层打开封盖。
2点40分多,记者再次来到又吵又热的机舱。舵机舱里满满的设备,空间十分狭小,人在里面只能弯腰或半蹲着。而就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面,四五个检修人员在里面挥汗如雨——从造船迄今,固定盖板的螺丝一直都没动过,非常受力。因此在拆卸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连续几个小时的努力,豆大的汗珠从沈衍栋与钟伟强的头上滴下,混同乌黑色的油污,浸湿了橘黄色的工作服。
4时许,待盖板被拆开,果然如老轨所料,漏油的原因是由于油封的老化,从造成油从油封和轴的缝隙里甩出去。“深谋远虑”的老轨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备件,一边的机工王伟军已经将老化的油封与边上的密封圈取下,配合大管轮余明刚将新备件小心翼翼装上,涂上润滑脂。
得知机器故障,船长蓝明华赶到驾驶台,亲自指挥船舶,保持船舶相对平稳航行,便于检修机器;临时党委书记孙雁鸣与副书记余天明闻讯也来到检修现场,听了老轨对故障发生的分析,得知即将解决故障后也都放下心来。
下午5点多,全部拆下的部件复原后,检修人员为了补损又给机械加装了两桶润滑油。傍晚6点,清理现场后,老轨通知驾驶台启动左舵桨。经一番详细检查,漏油、甩油现象已彻底消除,一颗悬着的心落下!
虽然取样没有成功,但海洋六号的队员们利用这段空隙,成功地修复了船上最重要的设备,为接下来的航行作业提供强劲的动力。
(四)再探海巧取海底泥 传捷报高歌迎曙光
当地时间:8月4日夜~8月5日晨 任务:柱状取样、继续走航
入夜,汹涌的海面依然泛着白色的浪花,最大浪高超过了3.5米,涌浪推动船舶起伏波动。
8月4日晚上10点,在驾驶台和轮机中心的配合下,“海洋六号”的动力定位系统开启。该系统利用差分GPS(卫星导航系统)对船舶位置进行高精度定位,电脑接到位置指令后,通过感应器自动测得风浪对船体位置的影响,指挥360度自动旋转的螺旋桨推进器和艏侧推,向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马力自动推进,从而消除可以移动船体的力量,使船舶锁定在预定的经纬度上。
在动力定位系统的配合下,负责前半夜作业的第三组安稳地将柱状取样器放入海中。设备入水后,工作重心转移到仪器房和绞车舱,前者负责监测取样器状态和离底高度,并发放指令,后者负责执行并控制取样器下潜速度。
8月5日1点30分,负责后半夜作业的第四组与第三组队员进行交接。由于之前连续取样失败,接手的队员们同样打起了十二分精神。首席科学家和两位助理来了,部门长协调各部门配合,值班人员各就各位,一些作业组组长也过来帮忙,真正是全面参与。
凌晨2点,取样器出水的时间到了,但却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队员们发现,连接重力锤与取样器的两根缆绳与平衡杆绞在一起,绞车无法将其提升到甲板。所有人心里一紧:“完了,会不会是因为砸歪了?!”
站在甲板上,记者见到经验老道的吴诚强冒着危险冲在前面,不断试着以各种方式解开打结的绳索——用钢钳除去无用的细缆,以两侧的拉绳牵引重力锤逆时间摆动,用长杆撬开纠缠在一起的绳……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重力锤与取样器终于分开了。
2点59分,在绞车和A型架的联合作业下,队员们终于把取样器平稳地放在了甲板上。这一次取样管没有弯曲!取出样管,褐色的沉积物样品长度达5.5米,符合设计要求!
终于成功了!对于来之不易的取样成功的消息,所有人笑语相传。还没等天亮,取样成功的消息传遍了半条船。
收到消息的大副管鹏关闭动力定位系统,开足马力,驾驶海洋六号船全速驶向下一个站位。
(中国国土资源报 周怀龙 通讯员 郑少雄)
记者手记:
驰骋深海大洋的地质尖兵
这只是海洋地质科考中很普通的一天。在记者随船体验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海洋六号”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种紧张而又艰辛节奏中度过,一点一滴地完成科考任务。
这一天中,“海洋六号”船的全体队员历经24个小时的努力,只完成了一个站位的作业。可以说,这24个小时,反映了海洋地质工作的艰辛——受海况、设备故障、海底地质环境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既要排除这些困难险阻,又要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科考任务,作业风险之高和难度之大可以想象。
然而,海洋六号依靠团队的智慧和力量,一次次克服困难险阻,成功地完成了一项项科考任务,可以说这支驰骋深海大洋的地质尖兵,为了给国家开展深海资源调查、实现“海洋强国梦”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在大洋第29次科考工作中,记者多次亲历“海洋六号”积极应对挑战最后成功战胜困难,总结其中经验:其一,果断决策,及时应对;其二,采用科学方法,重视各种信息的综合利用;其三,各部门同心协力,相互配合。
队员们利用作业间隙,紧张地抢修磨损的设备
科考队员想方设法分开缠住设备的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