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海,但偏偏出了海;我不喜欢船,但偏偏上了船。只是这次,峰回路转……
重回海六,倍感温暖
果真人算不如天算,先是从上船后备人员光荣转正,到最后却是独自上船。我可是赚大了,真的,头都大了。之前的海试声学所上船四人,这次我却要独自一人,这对我是一次挑战。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海六上的兄弟们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从炎炎烈日下的甲板调试到正式的测线试验,从安装每一个部件到检修出现故障的光纤,他们兢兢业业,有求必应,在抢修设备时不少兄弟通宵达旦。当声学深拖试验顺利结束的那一刻,最会心的笑容写上每个人的脸,那一刻,我感受到海六这个大集体的温暖。
其实,这种温暖一直就在身边,它伴着海六,在海天之间。
天是蓝,海是蓝,船长也是蓝
海试时就见过蓝船长了,他给我的印象是温和周到,这次上船由他带队到关岛。一路上蓝船长非常负责,到香港后大家手机不通,船长安排好集合地点,并等在登机口等所有队员都检票通过后才自己登机,非常细心。顺利到达关岛后,蓝船长便和孙队长交接工作,开始他船长职业生涯的首次大洋航次任务。虽然责任大了,担子重了,但瘦高瘦高的他始终保持着那份从容和淡定,沉着自信驾驭着海六。到船上后,早听说蓝船长乒乓球技艺高超,这个航段终于有了学习的机会,有技术问题向他请教时,他会非常耐心的讲解。现在我都形成了习惯,球一打丢就会回头看船长,而他也正示范着正确的动作给我,在我的眼里他已然是我的教练和老师。
三个男人一台戏
说到老师,就不得不说首席科学家和两位首席助理。本航段,就声学深拖作业方面有幸和科学家“三巨头”有了更多的接触。邓首席和蔼可亲,试验遇到问题,他都会积极想对策,在许多方面给了我高屋建瓴的指点;肖助理作为技术负责,专业知识雄厚,海上作业经验丰富,给了我更多拖体作业的具体指导和建议;柯部长则为整个甲板作业安全和后勤保障费尽心思,定制度勤巡查亲力亲为,是甲板安全作业的“定海神针”。正是他们三个人,带领着一支优秀的后甲板作战队伍走向茫茫深海。
精英辈出,卧虎藏龙
这次跟海六,我感受到的是一个强大的集体,我很荣幸能成为这个集体的一分子。甲板的活,俊珠踏实可靠;光缆的事,胡波劳苦功高;“连长”刘碧荣点子最多,深拖系统最后的光纤解决方案他功不可没。还有导航定位组组长蒋青吉,绞车组组长吴诚强,还有很多人,都成为各自负责领域的领军人物。无论是经验丰富的甲板部,还是勤勉敬业的轮机部:无论是前方奋战的调查队员,还是勤勤恳恳的后勤人员;无论是怀揣海洋强国梦的少年
斌斌,还是海上唯一的巾帼英雄飘儿同学;每个人都在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力量汇集在一起铸成了一个无坚不摧的海六。
我的好兄弟
财富不是朋友,朋友却是财富。这次我收获最大的还是认识这么多好兄弟。感谢老杨,你教给我作图的绝招我会用了;感谢波波,你讲给我地质的知识我弄懂了;感谢文星,你唱的那些好听的歌我记住了;感谢周记者,你写的那些关于海六的精彩故事我也都看了。感谢所有的熟或者暂时还不熟的朋友,跟大家一起的日子让我很充实很快乐。船上的空间有限,而大家的情谊却是无限。大家一起为队员过生日,一起为队员未见面的儿子过满月,这些都让我感动不已。我的好兄弟,从关岛到夏威夷,一路走来,我们同舟共济!
关岛未观,夏威夷却下
关岛,没来得及细细观赏,于是对夏威夷有了更多的向往。当我憧憬着夏威夷秀色可餐的美景时,得知了这个航段结束要下船的消息,幸福来得太突然,我竟然没有太多感觉。其实,我跟大家一样非常想家,只不过是我适应了这里的摇摆,是我接受了这里的节拍,是我在这里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我不再把自己置身事外。所以,我和海六有个约定,也许是下一个航段,也许是下一年的航次,我一定再回来。
后记
我在不断的回忆,
也在不断的铭记,
当文字跃然纸上的时候,
我也把这里的一切都记在了心里。
这里有离开家人的无奈,
这里有众志成城的精彩,
这里有探海强国的梦想,
这里有举世瞩目的期待。
我不喜欢海,
但我喜欢此时此刻的海;
我不喜欢船,
但我热爱身在其中的这条船。
(海洋六号 曹金亮)

作业完成我们胜利了

深拖试验时室内监控

胡波田烈余抢修光纤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