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直击西太科考 | 我们是太平洋上的新生代 ——记“海洋地质六号”船上的年轻人

作者:彭天玥 发布时间:2023-07-10
  编者按:5月12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六号”调查船(以下简称“海六”)从广州南沙启航,前往西太平洋执行深海地质调查任务。航次临时党支部组织优秀的年轻人成立青年突击队,在解决急、难、险、重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年突击队20人中,17人是“95后”“00后”。副队长彭天玥是一个年轻“老大洋”,她以独特的视角,给大家展示了新一代年轻人在太平洋上的风采。
  6月21日,端午节前一天。往年这时候我们都殷切盼望着接下来的3天小长假。但此时此刻,对正在西太平洋作业的“海六”来说,这只是为期两个月航程中平常的一天,大家按时起床值班,到点吃饭。没有加餐,没有包粽子,一切看起来和平常没什么两样,只是心中泛起一丝丝惆怅。还好,手机有信号,可以收到亲朋的祝福和问候,稍稍慰藉一下孤独的心灵。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晚饭后,我一如既往地在直升机平台溜达了两圈,而后往船舱内“巡视”。突然间,在调查部办公室门口看到伸出一双脚,还穿着工作鞋,上前定睛一看,只见青年党员小肖躺在沙发上酣睡正香。虽疑惑他为何不回房间休息,但终究不便打扰,替他熄了灯便轻轻离开了。再走到地质实验室,又一身影引起了我的注意——小梁穿着工作服歪坐在椅子上,也在打瞌睡。我感到奇怪,小梁和小肖分别是早班和晚班的值班人员,而此时是下午班的时间,为何不回房休息?我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疑虑,小声地向其他同事打听,这俩家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他们是深海遥控无人深潜器(ROV)专业组成员,负责ROV调试、检修和操控,并配合其他专业组完成全部深海遥控作业。专业组张组长跟我说,ROV专业组只有4个人,因为人员有限,正式作业时无法像平常一样分“早-中-晚”3个班,只能一天两班、每班两人,直到完成一整个站位的作业任务。而昨晚临时调整了ROV站位作业次序,需要连续执行两次下潜任务,每次作业时间约8小时。为确保航次任务高效、顺利地完成,4个年轻人已经一天一夜未合眼了。因为晚上要检修和调试ROV做好准备,白天“无缝衔接”地执行下潜任务,他们只能在两个站位间的航路上抓紧时间睡一会儿,到下一个站位便需要抖擞精神,继续工作。正可谓衣不解甲,枕戈待旦。
  小梁和小肖都是第一次出大洋的“95后”,也是青年突击队成员。一般而言,大家都认为新人出海会受到照顾。特别是“95后”“00后”们,在大家眼里都还是孩子,刚进入社会的他们需要老员工们带着慢慢适应船上的工作节奏。社会上,也有人称他们为“躺平的一代”,即成长在较为优越的环境,未经社会毒打,未经风雨,不追求成功,缺乏奋斗精神。但我在“海六”上看到的年轻人却并非如此,他们个个奋发向上,斗志昂扬,许多“95后”在船上已经独当一面了。
  与小梁和小肖相似的年轻人,在“海六”上还有很多。小邢是一名年轻的党员,1995年出生的他已有6年出海经验,原本白净的书生脸经过长期烈日暴晒和海风摧残已变得黝黑,俨然一个老海员。他是地质重磁专业出身,理论基础扎实,历经多次海上锻炼,已成为本航次调查部的部门长。部门长跟船长一样,没有固定的值班时间,但却随时都在值班中。出航以来,他没有固定的睡眠时间,不论早晚,只要调查作业出现问题,就一定能在现场看到他的身影。1996年出生的小叶也有3年出海经验,已成为海底摄像专业组组长。他不但是专业的海底摄像大师,也是一个文采斐然的“诗人”,干活时却无惧脏累,这身上黑得“包浆”的工作服满是艰苦奋斗留下的痕迹。工作之余,他喜欢琢磨诗句的平仄韵律,文思泉涌之时便关在房里写诗。他的作品有些意境深远,有些气势磅礴,令人侧目。小李和小曾是第一次出大洋的“95后”女生,头一个月都很不适应船上生活,却能强忍着晕船按时到岗值班。现在都恢复正常了,冰雪聪明、思维活跃的她们总会偷偷“研发”一些推理小游戏,让我们在值班乏味之时大开头脑风暴,冥思苦想之际达到提神醒脑的效果,可就是有点费脑。
  除了调查部,甲板部和轮机部也有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在担当大任。二副、二管、三副、三管等都是“95后”,还有3位水手和技术员是“00后”,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发光发热。在我看来,“95后”“00后”是懂得苦中作乐的新一代,面对高强度工作时不辞辛劳,面对艰难险阻时无畏无惧,他们是青年突击队的中坚力量,也是“海六”的新鲜血液、未来的希望。有他们在,大洋航次便时刻充满阳光和活力,一定能完成任务,不负时代,不负青春。
  悄悄地告诉你,其实我也是“90后”,还是个年轻人……

航次青年突击队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