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媒体关注:广州海洋局建言首届“海丝论坛”暨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9-07-08

  

  6月28日,第一届“海丝论坛”暨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温宁在会上就推进南沙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作了专题发言,《中国海洋报》在7月2日刊发的第3专题“经济”版进行了专题报道。 

创新驱动发展 转化蹚出新路    

——第一届“海丝论坛”问计广州南沙海洋经济发展 

广州南沙港

  广州南沙,位于珠江出海口,叠加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多重优势,正探寻从海洋科技产业切入,引入和布局一批高水平海洋科技研发机构,以强化当地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前沿创新成果转化。6月28日,在第一届“海丝论坛”暨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海洋科研领军人士、管理专家、企业代表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新机遇,把脉广州南沙海洋经济发展路径。 

  ■ 本报记者 赵 婧 

  认清区位优势 找准发展定位 

  比较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的区位优势,环渤海近海临都,是首都的天然后花园;长江三角洲全球航运中心的地位不可撼动,打造国际贸易中心的优势突出;而南沙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底蕴深厚,先行先试条件非常优越。 

  “认清优势后,要认真确立南沙新区的区域定位”,原国家海洋局战略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分析说,“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来看,南沙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南沙的发展,不要忘了广州市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布局,也不要忘了广东省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的功能定位,这些都是南沙定位的基础。” 

  王殿昌谈到的这一问题,既与南沙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副书记谢明的观点相呼应,也在现场引起了诸多讨论。 

  谢明说,南沙具有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国家级新区及自贸区“双区”叠加的政策优势、国际航运枢纽的功能优势。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平台,被国家确定为粤港澳合作全面示范区,进一步突显了南沙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使命。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安然从3个层次来定位南沙:“湾区的南沙”“面向珠西的南沙”“广州的南沙”。 

  “南沙应该在湾区承担全球化的功能、世界级的定位。”安然援引了2017年挪威发布的全球海事之都报告的数据。这份报告在全球选取了30个海事城市进行排名,广州排第15位,香港排第7,上海排第4。“排名指标中,广州在集装箱港口、海洋产业、科技硬实力方面有相对优势,但在海洋金融、法律、营商环境、企业家精神方面相对不足,而这些方面香港在全球领先,广州南沙可以借助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改善提升这些方面。” 

  谈及“面向珠西的南沙”“广州的南沙”,安然说,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根基非常好,以佛山为例,虽然不是沿海城市,但是在海洋装备制造方面有超过1000家的配套企业。南沙有高端装备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未来可以通过“龙头”带动跨区域集群发展。 

  我国海洋科研格局北重南轻,现在已经有海洋科研人才南下的趋势。在南方,广州在海洋科技、科研基础力量方面较强。安然说:“广州的南沙,可以将这些科研机构、人才培养中心集中起来,将南沙原有的新区、自贸区政策优势叠加起来,将平台做实,让海洋科研科技人才扎根。这样的南沙,在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着力科技创新 促进成果转化 

  2014年底,南沙新区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刚一设立,旋即吸引众多海洋科研机构密集布局南沙。 

  谢明表示,南沙先后集聚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业技术研究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先进技术研究所等一大批海洋科技力量,先后落户了广州南沙地质调查局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等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当前,重点建设的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也将成为国家发展海洋科技、促进可燃冰产业化的重要支撑。 

  广州南沙如何完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谋求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成为研讨会的焦点。 

  按照原国家海洋局对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的批示,南沙要重点做好“两区两平台”,即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海洋科技人才汇集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海洋科技服务综合平台。南沙海洋科技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将放在海洋生物育种、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海洋高端工程装备制造和现代海洋服务业。 

  自然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温宁在谈及如何促进海洋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时说,要保障海洋基础科学研究的长期、持续、稳定投入,鼓励科技人员深耕海洋基础科学。“海洋基础科学的研究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以实现重大理论突破为目标,具有研究难度大、周期长的特点。”温宁建议,在海洋地质领域,继续保持可燃冰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资助力度,加大对海洋油气、大洋矿产和海洋环境工程等传统海洋地质领域的立项资助,建立长期稳定的资助计划。同时,要优化海洋基础科学研究考评制度,注重对海洋基础科学研究成果长期性的考核,强调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对学科发展的持续影响力,避免成果的数量攀比和科研的浮躁。 

  广东省社科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明对南沙近年来海洋经济的发展打了个比方,“15年前,广东社科院受广州市政府委托,就广州东进西连南拓北优做过一个调研。当时,我们对南沙有一个判断,如果将区域发展火候到了比喻为‘90度的水’,那时的南沙只有30度,到5年前都一直是温水的状态。但这5年,南沙‘火’起来了,人流旺、车流旺,中科院等海洋科研机构,广船国际、东方电气等龙头企业聚集在南沙,也吸引了各方面的人才。这些都是南沙建设广州海洋经济核心区的生力军。南沙,要发展海洋经济,就要出台相关人才政策,让这些科研技术、管理干部在南沙安家落户,不能让他们‘早上来、晚上走’。” 

  温宁同样提出要打造南沙人才聚集的强磁场。温宁提出,要发挥南沙特区的政策优势,优化人才的引入条件,着力解决好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出入境等突出问题。要优化人才补助政策,除一次性的补助,要补充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和补助政策,降低企事业单位人才使用的成本。 

  中船集团旗下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麦荣枝介绍,广船国际准备成立海洋科技研究院,形成以知识管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产品技术管理、工艺工法管理、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管理、检验计量等六大板块为核心的公司科研技术管理体系。研究院将努力建设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积极对接南沙新区相关人才政策,鼓励高科技人员扎根南沙、服务南沙。 

  寻求强强联合 打造产业集群 

  在谈及海洋科技如何促进海洋科技产业发展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封锡盛表示,技术创新能够带动方方面面其他技术的发展,甚至造就一个新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对待海洋科技创新,当前最主要的一个问题还是要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近年来,全球石油价格大跌,给海工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是我国深水高端装备研发和建造的龙头企业之一。中集海洋总工程师、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主任朱江说,在这个过程中,中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海工装备产业的规律,如系统性、集成性、配套性等,“像中集‘蓝鲸1号’,大的系统就有100多个,还有1000多个子系统、27354台设备,这是一个很大的产业链。如果能够把海工产业做好,对地方经济、国民经济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广东有很多海工企业,但没有更好地联合发展。朱江建议,利用好港澳海事、船检、金融等方面资源,在南沙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端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将分散的海工力量汇聚起来。 

  温宁也谈到建立南沙海洋产业联盟,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温宁建议,打造海洋产业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海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平台,海洋调查研究装备中试平台,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科学数据中心。 

  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国有骨干企业,目前正在实施以核产业链为主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由原来的核电主设备扩展到海洋核动力平台、海上风电、船用LNG等领域,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绿色动力。 

  该公司董事长曾先茂结合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说,海洋工程研发设计与制造资源相对分散,造成科研与制造分离,可能造成产业化速度放缓或效益降低;海洋工程装备研制投入大、风险高,对企业当期经营有一定的影响;制造企业产业链的技能人才近年来面临流失的风险,对企业长期发展和技能人才储备有一定的影响。 

  曾先茂建议,建设海洋工程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形成海洋工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科研成果本地产业化进程;引导本地企业组成海洋工程产业链联合体,形成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链集群,打造本地产业链的领先优势。 

  谢明表示:“这么多院士、专家、企业家齐聚南沙,把脉南沙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对南沙来说意义重大,非常难得。南沙发展海洋经济天时、地利、人和兼具,希望‘海丝论坛’成为南沙探讨海洋经济发展的品牌。”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