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研究人员发现南海西南陆架表层沉积物古生物和有机质来源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作者:陈静 发布时间:2024-03-18
  巽他陆架是世界海洋低纬区最大的大陆架,冰期低海平面时曾出露成陆,发育过大型古河流和热带雨林,是研究海洋大陆地貌变迁及全球气候变化的极佳场所。深入了解这一区域古生物类群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沉积有机质来源可为本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的生物多样性、气候环境演化及碳埋藏研究提供重要基础。然而,因长期受到研究材料等的限制,我国尚未在这一区域开展过大规模多门类的古生物和沉积物有机质来源研究,相关认识极其不足。
  近期,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研究人员以巽他陆架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针对沉积物中包括硅藻、有孔虫和孢粉在内的多类微体化石及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开展研究,在研究区微体古生物和有机质来源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认识。
图1. 研究区发现的主要硅藻类别,比例尺代表20微米
  古生物研究结果表明,取得的大多数沉积物样品中均存在丰富的有孔虫和孢粉,但硅藻含量相对较少。从生物群落组成上来看,硅藻主要以Thalassiosira simonsenii、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Thalassiothrix longissima为优势类型,而有孔虫则主要以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loborotalia menardii和Globigerinoides ruber为优势类型,表明该区域当时属于典型的热带海洋环境;而孢粉组合则较好地反映了研究区附近加里曼丹岛山地雨林、热带雨林和红树林为主的植被组成面貌。研究团队还对三类古生物类群的属种空间分布情况展开了分析。从研究结果来看,硅藻和孢粉组合的空间分布模式指示了沿岸流的影响,而有孔虫组合的空间分布差异则指示了水深及研究区东南部较温暖环境对于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中国南海南部巽他陆架北缘的古生物群落组成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存在较大差异,未来需在本区域开展更多门类的生物群落综合调查研究,为认识早期区域气候和环境变化提供证据支撑。
图2. 研究区发现的主要有孔虫类别,比例尺代表100微米
  沉积物有机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藻类、滨海红树林和陆源有机质均对陆架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具有贡献,且这些贡献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部分站位的表层沉积物中具有较高的石油污染输入。而在其他样品中,长链正构烷烃的奇偶优势不显著,且缺乏石油输入特征,可能指示了陆源深层土壤/泥炭有机质的输入。本次研究初步厘定了巽他陆架部分区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为后续在该区开展大洋科学钻探开展碳埋藏潜力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撑。
  本项工作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DDE)的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
  (1)Zhao, J., Zhang, L., Wang, X., Ge, J., Xu, M.*, Chen, W., Luo, M., Liang, Q., Yu, Q., Luo, S., Qie, W., 2024. Characteristics of Paleontological Communitie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Their Paleoclimatic and Pal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35, 144-154. 
  (2)Zhao, J., Zhang, L., Zhang Y., Yu Q., Luo S., 2024. Lipid biomarker evidences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organic matter inputs in sediments from the eastern Sunda Shelf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75, 105184.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