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50年欧盟计划实现海上风能装机量300吉瓦,海洋能装机量60吉瓦
目前欧盟27个成员国的海上风电总装机量为12吉瓦,占全球同类型装机量的42%,发电成本已经低于所有类型的化石燃料电力。欧盟委员会近日发布《海上可再生能源战略草案》,计划总投资7890亿欧元,使欧盟的海上风电装机量在2030年达到60吉瓦,2050年达到300吉瓦;波浪和潮汐能发电装机量在2050年达到60吉瓦。
(二)DeepStar项目正在测试,可提供海底零碳电力
美国海洋能源技术开发商Ocean Power Technologies(OPT)开始实施DeepStar项目,计划明年3月完成,目标是将波浪能转换为电能,为深海油气生产提供可远程控制的零碳电力。波浪能浮标可以放置在靠近生产现场的位置,从而降低了海底脐带缆的成本。结合模块化海底电池,它可提供足够的电力。DeepStar是一项联合行业技术开发计划,成员包括雪佛龙、中海油、埃克森美孚、壳牌等9家能源开发公司。
(三)海平面实际上升速度有多快?各区域可能不一样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4年发表的一份报告估计,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为每年3.2毫米,但最近的多项研究修改了这一结论。实际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海平面上升速度差异很大。除了气温上升使冰盖加速融化外,其它因素也影响了海平面上升速度。在1950年代,由于全球各地都在修建水坝,减少了河流入海量,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有科学家发现,大陆板块运动、海水变暖和热膨胀、沿海洋流变化、来自附近地区的淡水以及天气模式改变也可能影响局部海平面上升。荷兰一个研究小组预测,30年后荷兰海平面将比2000年时上升25cm,某些海岸线可能会每年都发生洪灾。
(四)南极底水一直减少,但近年的极端气候导致底水增加
南极底水是南极洲附近形成的密集水团,它向下沉入深海,是全球洋流网络的一部分,其变化会影响全球气候和深海生态系统。过去50年的研究发现,南极冰盖的加速融化减少了底水的形成。但在2018年开始,厄尔尼诺事件和频发的大风改变了形成底水的罗斯海洋流,增加了海洋的冷却和冻结量,导致下沉的底水量惊人地增加。近期,这项研究由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
(五)重建古代风暴,预测热带气旋发生热点
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WHOI)近期在《自然·地球科学》发表一项研究,通过分析深海沉积物样品发现,小冰河时期(公元1350—1700年)北半球温度比今天低,位于热带海域的马绍尔群岛平均每个世纪发生4次热带气旋。而在3000年历史中,此海域平均每个世纪只有1次气旋。这表明海洋变暖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会严重影响热带气旋的地点和强度,预计未来在高纬度地区风暴将更加频繁和强烈,但在马绍尔群岛等南部海域的热带气旋将会减少。
(六)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汞,谁带过去的?
大洋海沟一直被认为是未被人类污染的原始生态系统,但最近两组科学家都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汞,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天津大学孙若瑜团队在《自然·通讯》认为,汞搭乘在沉没的有机物微观颗粒(粪便和死亡浮游生物)沉入深海。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乔尔·布卢姆小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认为,汞是随海洋上层鱼类的腐尸输送到海沟。研究深海中汞含量变化有助于了解海洋与大气之间汞的循环方式,评估海水产品可能受到的污染。
(七)末次冰期为什么这么冷?含铁尘埃发挥了作用
海洋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了碳,从而将大气中的CO2储存于海洋中,推动全球变冷,可能是“地球最大的生物固碳机制”。铁是浮游植物的重要营养元素,一些科学家认为,施放含铁肥料可能是增加海洋碳汇、冷却地球的有用方法,但这是一种冒险且有争议的策略。德国奥尔登堡大学的科学家分析了南太平洋沉积物中铁元素的变化,并与来自不同大陆的地质数据进行比较,认为在大约2万年前的末次冰期高峰期,大量含铁尘埃从阿根廷西北部被强西风吹拂,几乎绕过整个地球后落于太平洋中纬度地区,促进了浮游植物生长,增加海洋吸碳能力,保持地球低温。该研究近期发表在《自然·通讯》。
(八)“遗漏”部分的夏威夷在大洋下面800公里处发现
大洋板块中地幔柱呈蘑菇状,创造出一个数千英里宽煎饼状的海洋高原和一个只有几百英里的细长尾巴。夏威夷群岛为一个地幔柱的尾巴,但相应的“薄饼”却一直没有被发现。密歇根州立大学特聘助理教授魏松乔汇编了特定类型地震数据集,使用高性能计算机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重建板块活动模型,发现夏威夷“薄饼”是在约1亿年前创建,之后分成两块。其中一块是Izanagi板块的一部分,俯冲进入了阿留申海沟,并在约70-80百万年前消失了;另一块是太平洋板块的一部分,在20-30百万年前进入堪察加海沟之后,沉入地幔深处。 这项成果发表在《科学》,追溯了夏威夷早期地质发展史,揭示其他热点、海山和海洋板块的演化过程。
(九)美国科学家从海鞘中分离出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现有的大多数抗菌药物均从陆地细菌中分离出来,威斯康星大学的科学家通过梳理海洋中的抗菌素,在海鞘的微生物组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抗真菌化合物,可以有效靶向杀灭多种具有多重耐药性的菌株,而不会在试验小鼠中产生毒副作用。研究人员已经为新发现药物申请了专利,并进一步研究通过改变分子结构以提高药物有效性。这一发现上周在《科学》发表。
(广州海洋局海洋战略研究所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