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信息】海洋科技动态

发布时间:2020-08-19

 

  1、全球第一艘LNG动力科考船即将在德国投入使用

  这艘以液化天然气为燃料的科考船命名为Atair,长75米,具有低噪声、少污染物排放的特点,隶属于德国联邦海事和水文局(BSH),将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水文和地质调查。Atair预计今年底入列,取代自1987年以来一直服役的同名科考船。

Atair最近进行了海上试验

  2、两家意大利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联合开发深海矿产

  意大利造船公司Fincantieri和油田服务公司Saipem近日签署谅解备忘录,计划将来共同促进深海底采矿的发展。两家公司的CEO均认为,深海矿产中的钴、镍、锂元素是数字技术开发和能源创新中必不可少的材料。目前,发达国家正在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这些矿物将变得至关重要。

  3、铜、钴、镍等深海矿物为发展清洁能源技术的重要因素

  世界人口不断增长,预计2050年增加到96亿。至此时,要实现《巴黎协议》的目标并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2°C,必须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技术,需要大量储能电池金属,仅锂和钴的需求量就增加近500%。深海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是这些金属的重要来源,各海洋大国都加大勘探力度。在过去30年中,仅在太平洋CC区,各国就累计进行了800多个航次的勘查,航时超过6000天。

海底富钴结壳

  4、海底磷酸岩可作为环保肥料,促进全球粮食增长

  粮食危机将是21世纪全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近年来,为促进粮食增产,磷酸盐肥料消费显著增加。新西兰查塔姆岩磷酸盐有限公司计划开发海底磷矿床,以满足这一需求。这种海底磷矿无需添加其它物质,仅需简单粉碎即可使用,而且含镉量低,可改善土质。

  5、海底机器人将广泛应用于海上风电场建设

  海上风电场发展势头迅猛,去年全球有29吉瓦(1吉瓦=10亿瓦)的海上风电接入电网,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180吉瓦,这将涉及建造数千台风力涡轮发电机和铺设数千公里的海底电缆,海底高效调查将需要大量ROV和AUV。在英国泰晤士河口等海域,还可能存留二战时的未爆炸弹,以ROV检测和引爆是安全、高效的办法。

  6、比利时DEME集团成功进行深海采矿车试验

  DEME是国际知名的海工装备制造和海洋能源开发集团,其所属的全球海洋矿物资源部(GSR)最近在大西洋4,500 m水深处完成深海采矿车的两项关键技术评估,为明年远征太平洋CC区开展结核采集试验奠定了基础。同时,GSR正与欧洲“采矿影响”项目合作,研究海底采矿对环境影响。

海底采矿车

  7、日本籍货轮“若潮”号搁浅毛里求斯,1000多吨燃油泄漏

  7月下旬,“若潮”号在印度洋毛里求斯近岸遇难搁浅,船体发生破裂,大量燃油泄漏至海面并漂至海岸,严重影响到这个以旅游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美丽岛国。“若潮”号大约装载4000吨燃油,目前已泄漏了1000多吨。救援专家和潜水员发现船体裂痕增大,或将断成两截,那么毛里求斯海域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8、新冠疫情蔓延,MBARI使用海底机器人协助调查

  美国新冠疫情越发严重,海上调查航次被缩短时间或取消,因此,美国蒙特利海湾研究所(MBARI)加大海底机器人的使用程度。在其新型海洋网络CANON实验中,几乎完全依靠岸上人工遥控ROV和AUV进行网络维护和海水、生物采样。此实验中的最大挑战之一是保持通讯系统畅通,以确定最佳的采样时间和地点,同时确保AUV不会耗尽电池或触底。

  9、最近25年来,南极洲冰架流失了4万亿吨冰

  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一位博士生通过卫星数据分析和建模研究,证实自1994年至2018年间,南极周边冰架共融化或飘散了4万亿吨冰。冰架融化速度在时间上并不一致,2000年代后期融化速度加快, 2010年代再次放缓,这可能与太平洋上的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相关。融化的冰冷海水在海洋表面形成一层硬质保温层,反过来可能会使深层海水更加温暖,这些温暖的水层在南极大陆边缘逐渐上升时,可能会导致冰架更快融化。这项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

南极布朗宁半岛的冰架

  10、英国科学家首次在海底发现 “回旋镖”型地震

  地震发生时,通常岩石破裂会沿断层线扩散。南安普敦大学和伦敦帝国学院的一个研究团队利用海底地震监测网络在大西洋罗曼奇断裂带记录了一次新型地震,岩石沿断层方向破裂后,高速转弯并向后扩展。目前,全球仅记录到少数这种反向或回旋型地震,如果在陆地,将加大地面破坏烈度。这项发现近日在《自然·地球科学》报道。

广州海洋局海洋战略研究所汇编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