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信息】海洋科技动态

发布时间:2020-07-29

 

  1、“向阳红06”号船单航段96天,创科考船航时新记录

  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背景下,“向阳红06”号船自4月14日出航至7月18日返回青岛,中途没有停靠和补给,在太平洋完成“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调查,获取了110个站位的地质、水文、生物样品和近10000公里的综合地球物理测线数据。
  “向6”隶属于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排水量4900吨,船龄近20年,原为集装箱货船,2016年完成第二次改造。

  2、海洋应用型彩虹-5(CH-5)无人机功能验证飞行成功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十一院CH-5无人机首次完成海洋应用型功能验证飞行,验证了全系统电磁兼容性、载荷功能和平台性能。CH-5翼展20余米,重油动力、载重大、航程远,主要应用于军事打击、侦察、通讯领域,民用版可应用于航空电法测量和海事巡逻。

  3、我国“海燕-X”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达10619米

  “海燕-X”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天津大学共同研发,在为其6天的科考中,获得45个观测剖面和温盐深、溶解氧、声学、视频等资料,最大下潜深度达10619米,刷新同类设备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4、台湾完成新海洋科考船建造计划,共有新科考船4艘

中国台湾省原有3艘科考船“海研1、2、3”号,均建造于1993年前后,排水量300吨左右,设备落后。近年开始更新换代,2017年入列的“励进”号排水量2629吨,去年入列的两艘“新海研1、2”号排水量均为500吨。近日入列的“新海研3”号排水量2155吨,主要用于海底矿产资源勘查。

  5、我国“永乐科考”号科学试验平台正常试运行

  此平台由中船重工七〇二所牵头研制,2018年2月开工建造。平台总长63米,总宽25米,由两个半潜浮式模块柔性拼接组成,用于搭载各种海上试验系统与设备。平台今年在西沙甘泉岛海域试验运行平稳,可为我国的各类海洋平台提供技术基础,推动系列海洋平台的产业化发展。

  6、南极威德尔海地区夏季海冰减少,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由英国、印度、中国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在过去五年中南极威德尔海地区的夏季海冰减少了100万平方公里。海冰是企鹅和海豹等许多物种的重要栖息地,海冰的迅速流失正在影响着南极的生态系统。由于南极海冰面积每年都在发生变化,科学家无法确定威德尔海的海冰在短期内能否恢复到2016年之前的水平,也无法确定南极海冰是否开始长期减少。

  7、南极洲西部比东部变暖速度快,可能导致冰原崩塌,加剧海平面上升

  南极表面气候变化的特点是西南极洲的变暖趋势比东南极洲更大。韩国科学家利用计算机模型分析近几十年的观测资料,发现这种不对称的情况源自海洋上方大气与地面上方大气之间反馈的一致性。而且热带的气候波动(如厄尔尼诺现象)也可能影响南极洲变暖程度的差异。近日,该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

  8、南极首次发现海底甲烷主动泄漏

  科学家已证实南极储存有大量天然气水合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上升,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可能开始泄漏。2014年就有报道在南乔治亚岛以外的一个岛上发生了广泛的活性甲烷渗漏。近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B》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南极罗斯海的麦克默多湾海底10米水深处,发现一块长70米的白色微生物群落。这种微生物以甲烷为食物,显示此处有甲烷泄漏。而且这些微生物生长缓慢,海水深度较浅,肯定会有甲烷泄漏到大气中。

  9、NOAA与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合作改进海洋无人系统

  NOAA已开发海洋无人系统和机器人技术,用于获取和收集海洋观测资料。近期,NOAA与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签署一项为期10年的协议,合作改善无人系统的性能和运行能力,提高安全性和降低风险,使其适用于偏远或极端海洋环境中。

  10、俄罗斯建造全球最强破冰船,秒破北极4米冰层

  近日,俄罗斯开始建造排水量达6.97万吨的“领袖级”核动力破冰船,计划于2027年投入使用,以确保北极航道全年通航,支撑北极海域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新破冰船总功率120兆瓦,长209米,宽47.7米,具有破4米厚冰层能力。
  俄罗斯计划在2033年再增加两艘同类型破冰船。全球第一艘极地破冰船于1899年在俄罗斯入列使用,由俄罗斯设计、英国造船厂建造。

  11、减缓地球气候变化需要长期努力,短期难见成效

  尽管减少人为CO2等气体排放可缓解全球变暖,但大气可能出现变化的时间尺度尚不明确。有观点认为减排可以立即影响全球变暖,但挪威奥斯陆国际气候研究中心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项成果发现,大规模减少人类气体排放可能要几十年后才能让地面温度出现可检测的变化。2019年是全球有气温记录以来第二热的年份,仅次于2016年。

  12、道路交通产生的塑料微粒随风污染全球,每年5.2万吨落入海洋

  《自然·通讯》期刊发布的最新环境报告指出,道路交通(轮胎磨损和刹车磨损)产生的塑料微粒微粒排放占整体塑料微粒污染的30%,大部分来自于美国东部、北欧和东南亚高度城市化的地区。较大的颗粒沉积在污染源附近,直径在2.5微米及以下的微粒随风飘扬,每年有5.2万吨落到海洋,2万吨落到冰雪覆盖的地区。在南北两极,因为灰暗的塑料颗粒会降低表面返照率,可能加速冰雪融化。

  13、海山进入俯冲带引发地震,但也衰减地震烈度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科学家Tian Sun的研究团队使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海山进入俯冲带的情景,发现其前方的断面会变脆,坚硬易碎的岩石可能是强震的来源。但海山后方留下柔软湿润的沉积物,对地震和震荡产生相反的衰减作用。这项成果近期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预报海底地震。

  14、美国将研究西南极冰盖是否在间冰期发生坍塌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将资助一项为期5年的项目,研究从南极赫拉克勒斯冰穹中钻取的冰芯,在微小气泡中的气体寻找西南极冰盖发生崩塌的证据。在12.9万年前到11.6万年前的间冰期,地球气温比现在高1°C,海平面比现在高6~9米,有研究认为这些海水大部分来自南极洲融化的冰盖。美国的这项研究可揭示南极冰盖是否发生了融化,以及融化速度,这是预测未来海平面上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