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6日,自然资源部召开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成果汇报视频会议。宣布: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记录纪录,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在产业化进程中,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是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试采的主力单位,20多年来,全局海洋地质工作者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勇攀科技高峰,特此,我们收集整理了我国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上的大事,向全体海洋地质工作者致敬!
1998年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率先提出开展《南海北部陆坡甲烷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项目,开始在南海寻找可燃冰。
1999年
我国开始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首次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标志——似海底反射(BSR)。
2002年
设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国家专项,开展了多学科、多手段的调查工作。
2004年
在南海北部发现了分布面积约430平方千米的自生碳酸盐岩,命名为“九龙甲烷礁”。
2007年
在南海神狐海域实施天然气水合物首次钻探,钻获实物样品,这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在海底钻获实物样品的国家。
2009年
国家973计划“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项目启动;我国第一艘天然气水合物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海洋地质六号”(原名“海洋六号”)入列。
2011年
启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试采国家专项。
2013年
在南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发现了超千亿立方米级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2014年
启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试采工程。
2015年
利用自主研制的“海马”号4500米级深海非载人遥控潜水器,在南海北部海域发现了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冷泉系统,并命名为“海马冷泉”。
2016年
在南海神狐海域发现了超千亿立方米级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2017年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一轮试采成功,实现连续稳定产气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推进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国务院批准将天然气水合物列为我国第173个矿种。
2018年
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推进第二个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
2019年
在南海重点海域新区首次发现厚度大、纯度高、类型多、呈多层分布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2020年
3月18日,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成功,实现连续稳定产气30天,累计产气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2.87万立方米,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
(综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媒体公开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