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走向深海大洋33:挺进深蓝的“坚强战斗堡垒”<“海洋六号”征途速写

发布时间:2017-11-28

 

  这个季节,这个纬度,气象和海况让“海洋六号”经历了自2011年出大洋以来最颠簸的一个任务航段。按计划,2017年“海洋六号”全年出海时间将达310天,这也将创下纪录。一项项纪录被刷新,一个个难关被攻克,显示着“海六”团队的奋斗精神。 

  “海洋六号”排水量4650吨,独立挺进大洋,长期连续作战,你可以把它视为一座巨大的钢铁战斗堡垒、海上科研大厦。在这方移动的国土上,各部件昼夜兼程,有机运转,而驾控它的团队同样也是一个有机体系,成为践行“三光荣”精神和海洋强国战略的一支尖兵。 

 

驰而不息,一艘“永动”之船

  这是一艘无时无刻不在运转的巨大机器,即便在取样作业最岸静的时候,在误差几米的坐标上,动力定位装置驱动4组桨舵不停“扑腾”着,茫茫洋面中搏击着海浪。 

  每个夜晚,海天俱黑,后甲板灯火通明,钢缆从灯光中探入深海,以速度每秒1米的“定力”完成仪器五六千米深度的下放与收起。在前方驾控台,仪表盘光亮照着水手的脸庞,对讲机时时与作业组核实指令,行进与定位无缝配合。扶着狭窄的铁梯下到“船腹”,轮机轰鸣输出动力;进入集控室关上门,值班人员可以通过上百个仪表盘显示器,把握着轮机“体征”。 

  调查作业、甲板和轮机值班是三班倒,确保航船驰而不息。尤其是“掌舵”的大副、二副、三副在间隔的驾驶值班外,还要分别负责甲板运作、消防安全、工会事务。他们作息是碎片化的,生物钟是独特的。“这就是日常作息,习惯了就没有问题。”面对第一次上船人员的惊讶,船长蓝明华平常道来。 

  “最不干活的,就是你们炊事班。”大家老这样打趣胖哥,但都知这是玩笑话。厨师每天的工作量至少10小时,管好全船4顿饭,早饭3点半起来做,晚上12点宵夜后拾掇干净。胖哥何哲平是炊事班长,他说辛苦倒在其次,关键是得“瞻前顾后”。这个词用得贴切,每个航段到中期鲜蔬就吃完了,他必须统筹好,想着花样调剂,在后期现磨豆腐,炸豆腐、炖豆腐,把家乡的口味端上来,“好伙食是战斗力来源”。 

 

 新生代担纲,一艘朝气蓬勃的船

  新生代已经成为“海洋六号”中坚。这一航段全船57人中“80后”占半数,“90后”14人,占到了1/4。 

  在调查部,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年轻人经过几年的历练,开始挑大梁、当主力。前一个航段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姚会强、下一个航段首席科学家蔡观强都是“80后”。他们都是主要调查项目负责人,“首席”之称更大的是一种责任。 

  “从‘海六’2011年出大洋以来,一直在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多年来随船的科研队伍在不断年轻化,而且梯队逐步形成,有了稳定的发展支撑。”本航段首席科学家,“60后”邓希光表示,以后肯定会有更年轻的首席科学家。 

  调查部骆帅兵毕业参加工作刚1年,首次出海,是晚上11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的大夜班,协助重力取样柱,对采集样品整理标注,完成各项班报,工作量不小。“每晚工作后,看见海上日出璀璨的光辉,云霞镀满金光,照亮万顷碧海,一夜疲惫荡然而去。”他更体会这苦中之乐。 

  轮机部的同志更年轻。助理电机员李艺升94年生人,脸上稚气未脱,但手中活计已很娴熟,拎着修理箱钻上跑下。去年“海六”出征南极前,他在参与了海六的备航工作,对船舶电气设备进行检修,虽然错过了南极航次,但这次重回海六出海又摸到了熟悉的机器:“设备经过一年运行沧桑了些,就像宝刀要时时擦拭,才能保持锋芒。” 

  “电机员这个岗位,就是船上只要带电线的都得能修,独立承担设备维护保养。”87年的温余霞已经是师父了,每次都会耐心指导李艺升。本航段头几天,厨房电炒锅加热慢,报修。“影响着菜品的口味,这是大事。”这对师徒不怠慢,详细检查每根加热丝,忙乎了两个小时,更换烧断的加热丝,设备恢复正常。“‘恢复正常’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李艺升说。 

 

深情满怀,一艘载着牵挂的船

  这是一艘载满了对家里牵挂的船。全船57人分享着带宽只有1兆的卫星网络,现代的信息交流总是简短的。更绵长深沉的牵挂,依然是千里婵娟的遥望,和西窗剪烛的期待。 

  11月初,大副黄远明的“与妻书”在广海局内网上发表,引起了广泛共鸣。按计划,他本该上航段轮换返程,由于接班的大副签证没下来,他只得再坚守一程。算着日子,爱人的预产期就在月底。这首诗作,题为《为爱奔跑》,语句不着华彩,更像是点点滴滴的倾诉:“她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挣扎,在孩子吃喝拉撒中痛苦并快乐着。他在异地他乡大洋深处,却是爱莫能助……她不想做坚强的女汉子,可是她不强大,谁来为家人遮风挡雨,谁来撑起这个家……” 

  平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大洋科考人的心声。“不仅是表达了我们对家里的挂念,更触动我内心的是,家人为我们的默默付出。”临时党委书记余天明说。 

  对于这点,后方基地的同志们也感同身受,倍加关怀。这个月,广海局船队专门派车,由工会的同志专门陪护着远明爱人去医院产检,让他少了后顾之忧。 

  即将回程的队员,也留下了牵挂。“终于要说再见,你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多希望我的眼睛是照相机,可以记录下这一切,大脑是无限容量的硬盘,能把40天的点点滴滴都刻录下来,把这属于你和我的回忆封存起来。”这是来自中山大学的肖征莲的感言。她是本航段唯一的女生,唯一的在校生,她形容这次大洋科考,有苦有甜还带着点涩,“仿佛是一场恋爱”,“以后也要骄傲地和别人说起我们在一起的这段日子”。 

 

党建引领,一艘作风优良的船

  “海洋六号”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临时党委就是这移动国土上的“坚强战斗堡垒”。 

  10月“海洋六号”西太平洋靠港,首席科学家邓希光从广州基地出发,带着18日当天党的十九大胜利开幕的报纸,上船轮换,每名同志也用新媒体时刻关注着大会报道。新队员齐整后,临时党委19日晚即开会学习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等最新部署认真学习领会。 

  “原原本本学报告,认认真真读党章,是接下来航段的重要任务。身处万里之遥的大洋,更要紧密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引领我们的‘航船’。”临时党委书记余天明表示。 

在繁重紧凑的调查作业期间,本航次临时党委专门安排时间,3次召开扩大会议、全船大会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11月17日晚,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对新修改的党章学习后,余天明同入党积极分子三管轮陈智灵、二管轮段开明交流体会,鼓励他们加强学习,在接下来的知识竞答中拿出成绩,继续在一线和艰苦工作中锻炼,提升能力。 

  铁打的海六,流水的科考队员,这对临时党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既要尽快熟悉、组织好新上船的党员群众,又要体察海上长期坚守的同志们思想状态;既要严格执行各项安全作业规程,又要巨细兼顾带动团结活泼的氛围。“船上的活动范围前后就106米,日复一日的值守,说实话,这种枯燥不是陆上人们能体验的。这就要求党委有服务意识,对每一位兄弟关照好,有困难及时知晓或协调家里解决,这样才能有凝聚力,建成坚强战斗堡垒。”余天明说。 

  挺进深蓝,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海洋六号”正是国土资源前线队伍和基层组织最生动的写照。这里,地质人在团结协作、埋头苦干中彰显着排除万难的“三光荣”精神、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凭桅远眺,无限豪迈,这艘承载着地质科技创新、海洋强国使命的航船将不断破浪前行。 

(中国国土资源报特派记者:乔思伟)

遭遇大风浪洗礼

全船开展消防、救生演习

检修前桅灯

重力柱取样作业准备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