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12日中午11:31(北京时间8月14日7:31),执行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在离开东半球1个多月后,向西穿越了国际日期变更线,按照格林威治时间将时间向前“拨快”了一天,跳过了8月13日,直接进入8月14日。从那一刻开始,“海洋六号”的日历便与祖国同步。经过5天的全速航行,于凌晨2:30分抵达中西太平洋海山区,开始大洋海底调查作业。今夜太平洋上空明月高悬,海水波光粼粼。
自“海洋六号”从夏威夷火奴鲁鲁港出发,驶离美国海域后,开始进行多波束测量、海流测量、重力测量、浅层剖面测量、单波束测深等走航测量,测线总长度近3000海里。期间,开展了船磁方位测量,及时为第二航段科学考察获取相应的地磁参数。此外,业务部门利用走航期间对各调查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并组织了海上调查技术培训。经过夏威夷的休整补给后,“海洋六号”船全体科考人员精神饱满。凌晨2时,记者到达仪器室,在GPS屏幕上看到距离指定的太平洋科考工区还有不足二十公里,值班科考队员正在积极做好准备工作。凌晨3:00时,当班的科考队员来到了后甲板,将多管取样器等入水设备挂上吊车缆绳,凌晨4:40,海洋六号科考队员成功下放SVP声速剖面仪,对不同深度海水的声音传播速度进行了测量,获取声速剖面。紧接着,开展了工区多波束测量等调查。
当地时间8月12日中午11:31(北京时间8月14日7:31),执行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在离开东半球1个多月后,向西穿越了国际日期变更线,按照格林威治时间将时间向前“拨快”了一天,跳过了8月13日,直接进入8月14日。从那一刻开始,“海洋六号”的日历便与祖国同步。经过5天的全速航行,于凌晨2:30分抵达中西太平洋海山区,开始大洋海底调查作业。今夜太平洋上空明月高悬,海水波光粼粼。
自“海洋六号”从夏威夷火奴鲁鲁港出发,驶离美国海域后,开始进行多波束测量、海流测量、重力测量、浅层剖面测量、单波束测深等走航测量,测线总长度近3000海里。期间,开展了船磁方位测量,及时为第二航段科学考察获取相应的地磁参数。此外,业务部门利用走航期间对各调查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并组织了海上调查技术培训。经过夏威夷的休整补给后,“海洋六号”船全体科考人员精神饱满。凌晨2时,记者到达仪器室,在GPS屏幕上看到距离指定的太平洋科考工区还有不足二十公里,值班科考队员正在积极做好准备工作。凌晨3:00时,当班的科考队员来到了后甲板,将多管取样器等入水设备挂上吊车缆绳,凌晨4:40,海洋六号科考队员成功下放SVP声速剖面仪,对不同深度海水的声音传播速度进行了测量,获取声速剖面。紧接着,开展了工区多波束测量等调查。
在5天的走航时间里,“海洋六号”临时党委召开扩大会议,组织学习了当前国内外形势,总结了第一航段的工作经验,对第二航段的任务进行了研究、部署。大洋23航次第二、三航段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主持召开了全体科考人员大会,对航次任务进行部署,号召全体队员树立“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海洋六号科考精神旗帜,勇攀科学探险高峰。
据船长孙雁鸣分析,由于第二航段作业海区靠近西北太平洋台风生产区,台风(热带风暴)可能对科考作业可能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应抓住有利天气,争取主动。同时,“海洋六号”船要求全体科考人员节约用水,以保障作业期间有充足的淡水供应。为此,“海洋六号”超过一半的人员剃了光头,并趣称“节约用水从‘头’做起”。目前,“海洋六号”动力设备运转正常,全体科考人员精神饱满,开始连续海上调查作业。
(党委办公室 陈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