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我的第一次海上之旅

发布时间:2009-10-26

久居局促而烦嚣的大都市,我非常向往大海的广阔与宁静。想象着在那一片蓝色的世界中尽情驰骋,享受着清新湿润的海风,沐浴着温暖和煦的阳光,伴随着自由飞翔的海鸥,聆听着ROD STEWART的《I am sailing》,心中的压抑和浮躁似乎也随之烟消云散。怀着一颗对大海强烈憧憬的心,我选择了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展开自己人生新的篇章。
  自从今年6月到单位报到后,我便一直热切地期盼着自己的第一次海上之旅。8月初的一天,我终于等来了渴望已久的时刻。所领导决定将我借调到挪威PGS公司担任临时翻译,主要工作内容是在一艘新加坡籍主护航船上调度三艘由中国渔船组成的护航船,共同为该公司一艘拖缆船进行作业护航,工区分别在黄海和南海。对于一贯接受哑巴式英语教育的我来说,做翻译着实是个不小的挑战,而具体信息的缺乏更令我心里像十五只桶打水——七上八下,但是有难度的事情总能激起我挑战的欲望,于是我欣然接受了安排。
  经过几天的认真准备后,我于13日下午4点来到了江苏连云港码头,与我一起的还有另一位同样第一次出海的临时翻译。在PGS公司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登上了主护航船。接待我们的是一名酷酷的光头大副,他边引导我们参观边介绍船上的基本情况,同时详尽地向我们讲述海上安全救生基本知识,指出每一处放置安全设备的地点及设备使用方法。由于已经接受过正规培训,对这些内容我自然心中有数,一切都似乎进行得十分顺利。然而,当我们到驾驶台了解航海设备状况、将要执行的工作细节以及出现突发情况的处理方法时,难题终于缠上了我们。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航海知识和专业英语学习,我们对大副讲的很多内容都只是一知半解,显然我们脸上迷惘的表情也使他意识到了这点。当听到我们以前从未出过海的时候,他眼一瞪,肩一耸,双手一摊:“So,how do you get to work?”真是无法形容的尴尬。但很快我的倔性子就上来了,心里对自己下了命令:一定要在到达工区前完全做好工作准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除了晚饭时间外,一直在驾驶台跟随大副和船长学习,所幸海面风平浪静,我们很快适应了船上工作环境,没出现晕船反应。在语言、手势、海员英语字典以及纸和笔的帮助下,我们终于掌握了怎样通过雷达、AIS、单边带等设备了解周边船只信息并与其进行联系;理解了如CPA、MMSI、Heading、Course等一系列专业术语;了解了如VHF16、VHF72的作用等基本的航海常识。除此之外,我们还提出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并与船长和大副约定解决办法。也许是被我们认真的态度打动,船长和大副也放弃了休息,不厌其烦地解答我们的问题,并将他们的经验详细地传授给我们。到了凌晨1点左右,我们已经累得连话都不想说了,而对要做的工作却也已经胸有成竹。作业区域位于交通要道,过往船只多如牛毛,因此即使有所准备,一开始工作时我们仍然显得手忙脚乱。尤其对于众多没有通讯设备的小渔船,只能使用高音喇叭进行警告,没到一天我们的嗓子已经沙哑无力。但在逐渐熟悉了流程以后,工作就变得有条不紊了。最终我们按照拖缆船的指令,与其他三艘护航船紧密配合,顺利地完成了黄海工区的护航任务。在作业完毕返回连云港途中,船长朝我们竖起了大拇指:“Good men, good job!”而我悬在半空的大石头也放下了一半。
  18日我们从连云港前往深圳,第二天由直升飞机送上位于南海工区的拖缆船。由于工区交通不繁忙而且没有渔船,我们无需回到主护航船。这一次的工作强度大大减少,对我们来说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一切都显得驾轻就熟。在这段时间里,我有了更多闲暇欣赏海上的风光。也许是即将圆满完成任务的缘故,亲眼看到的、亲身感受到的远比我之前想象的更美好。随着英语口语的逐渐熟练,我和不少船员有了更深入的沟通与交流,无论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得到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其中最让我惊喜的是,在这期间竟然数次遇到我们单位的“海洋四号”和“探宝号”。每次在海图上看着这两个熟悉的拼音,我心里都倍感温暖和亲切,就仿佛看到了以后自己在上面工作的情形,恨不得插上翅膀马上飞到我们自己的船上。
  8月29日,我终于顺利完成任务回到单位报到。回顾这次出海的经历,我深刻地感受到,在这短短的十来天时间里,我已经彻底地完成了从一名学生到一名探海人的蜕变。这次美好而难忘的海上之旅让我经历了第一次出海、第一次做翻译、第一次坐直升飞机……;使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英语水平,锻炼了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我亲身体验了海上工作和生活,品尝了作为一名探海人所要经历的酸甜苦辣,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于祖国海洋事业的信念!

 
(海洋地质勘查技术方法所: 朱振华)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