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的地震海啸,造成约十五万人丧生,无数人无家可归。天灾无情人有情,沿海受灾国自救的同时,世界各国也积极行动,救助受灾地区,仅中国就捐助五亿多元财物。目前,中国各级政府仍在采取各种形式,派人携物,帮助灾区重建家园。面对如此灾情,我局职工伸出同情之手,纷纷解囊相助,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海洋环境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所在短短一小时内,捐款575元,为灾区人民献上一份爱心。
这场世纪大劫难震惊了整个世界,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环境警示:有环境专家认为,此次灾难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人员伤亡,与人类活动不无关系。
由于经济利益的需要,人们在海边大量砍伐红树林,破坏珊瑚礁,围海养殖,并大规模地修建旅游度假设施,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环境极为脆弱,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红树林和珊瑚礁本是保护海岸的天然屏障,当海啸来袭时,海浪首先要经过珊瑚礁,受其阻挡而减缓速度,而后经过红树林,海浪将再一次受阻减速,对陆地的安全不会构成太大的威胁。但珊瑚礁和红树林一旦遭到破坏,海浪将迅速席卷陆地,直接威胁人们的安全。
坎多尔胡德是马尔代夫北部拉阿环礁中的一个较大岛屿,过去5年耗资数百万英镑改造土地,破坏了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在遭到大灾时反而成了破坏力量。
另外,随着全球气温变暖问题的加剧,将引发更多的自然风暴及海平面的持续上升,进一步侵蚀海岸线,降低自然抵御风险能力。据推测,今后海平面上升1米,全世界受灾人口将达10亿。对于由1190个珊瑚岛屿组成的平均海拔只有1米的马尔代夫来说,将直接面临生存威胁。
地震和海啸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引起十几万人死亡却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除自然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海边建造了太多的旅游设施,酒店林立,游客云集,似乎忘了海啸发生的可能,这无疑增大了人们受侵袭的危险。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5%,并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地处海洋和大陆交互作用地带的沿海地区,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区域,自然灾害尤其多,频率高且破坏严重,各种自然灾害平均每年造成人员死亡3000-4000人。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其地势低洼,若海平面上升50-60厘米,将有1/3地区低于海平面之下。珠江河口沿岸由于围垦造田(总面积达6666.7公顷),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珊瑚礁、红树林、山地、树木草丛等)。
我们不能说珠江三角洲地区也会发生如此灾害,但印度洋的地震海啸为何不能给我们以警示呢?难道我们在此坐等灾害发生才警醒吗?不!我们应未雨绸缪,先行准备,预防灾害发生。故此,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开展了“珠江三角洲近岸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项目”,旨在为地方的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海洋环境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所 夏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