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矿人见证南极首航
提起20年前的往事,庄胜国感慨不已:“当年,科考船队经过1个多月的航行,于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首先,靠登陆艇运输人员和物资,建成了简易码头。12月31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奠基典礼在乔治王岛上举行,南极洲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为了建南极长城站,作为海洋考察队员,除了完成海上科学调查任务外,庄胜国也和建站队员们一起挖地基、搬运建站物资等。
1985年2月20日,是全中国人民值得骄傲的日子,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正式落成了!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为团长的代表团专程出席了长城站落成典礼,乔治王岛上的阿根廷、智利、巴西、苏联、波兰、乌拉圭等国的南极站站长、科学家和美国“公主”号考察船船长等纷纷到站祝贺。当年,31岁的庄胜国满怀激情,在长城站前留影。
“现在看来,万吨级的‘向阳红10号’已经落后了,但在当时却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世界上十大科学考察船之一。”庄胜国回忆道,“除了装载大量的建站物资,‘向阳红10号’上的导航通讯和科学考察设备也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由于首航的主要任务是建站,乘载的科考课题不太多,我参与了其中的重磁测量工作。但我期待着有机会重返南极。1990年,这一梦想终于实现了。”
“海洋四号”加盟南极科考
为了响应国家希望更多部门、单位积极参与、介入南极科学考察的要求,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经过充分的调研,同时,考虑到该局“海洋四号”船经过连续多个远洋科学考察航次的锻炼,原副局长王光宇同志执笔向当时的地质矿产部朱训部长写信,提出:“南极、南极边缘海及南大洋,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科学上都有重要意义,地矿部应积极主动地投入南极及边缘海的调查”,并建议由“海洋四号”趁南极的夏季到无冰海区工作。
就在同一时期,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矿所的女科学家金庆民同志也向地矿部和国家科委申请开展南极地质工作。
朱训部长极为重视这一建议,就在收到王光宇同志来信的第二天,1989年6月8日,朱部长及时批示:“赞成所提南极考察建议”, “同意考虑利用’海洋四号’ ”,并指示“南极考察应贯彻海洋、陆地并举原则”。
“海洋四号”沿途掀起中国热
1990年10月25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四号”与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船“极地号”一起,组成中国第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分别从广州和青岛出发,踏上了远赴南极的艰苦旅程。55岁的王光宇教授级高工,担当了中国第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副领队、“海洋四号”首席科学家,指挥出征。
谈起那次远征,王光宇记忆犹新。由于“海洋四号”排水量只有3000多吨,是我国开展南极科学考察调查船中的“小老弟”,只能尽量选择风浪较小,方便补给的航道,但却由此亲历了与万吨级的“向阳红10号”, “极地号”乃止如今的“雪龙号”迥异的沿途风情。
“海洋四号”从广州出发,沿途开展了横穿太平洋的重磁及水深剖面调查,并分别经由斐济苏瓦、法属塔希堤(大溪地)、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和阿根廷乌斯怀亚等港口。每到一处,“海洋四号”船和科考队员们都在当地掀起了中国热,并受到了来自当地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
塔希堤(大溪地)是“海洋四号”赴南极途中补给的第二站,岛上居住着大量的客家属华人。当定居岛国100多年的华人们第一次看到挂着五星红旗的“唐人船”的到来,兴奋得奔走相告。
华人们一家老小开着汽车到码头迎接远道而来的“海洋四号”,为科考队员们献上美丽的花环。为了给远方的亲人洗尘,当地华人商会特设60多围酒席宴请科考队员。
码头上,一位白发苍苍的,坐着轮椅的老先生特别引人注目,在一个小女孩的陪伴下,他多次来到码头,目光一直凝视着船上。原来老人家已将近100岁了,离开大陆30多年,听说这是中国人自己造的远洋科学考察船,希望能上船看看。王光宇当即让水手将老先生背上船。老人抚摸着驾驶室的舵盘,禁不住感慨万分。离开前,他邀请首席科学家从南极回来后一定要到他家去做客。他们心系祖国的每一个细节,深深感动了每一位科考队员。
远在万里他乡的华人,与“海洋四号”的科考队员们结下了友谊。他们通过“海洋四号”,看到了变化的中国,了解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第二年,塔希堤岛上一位叫陈侠游(真名陈仲昌)的华人,专门来到广州。当地一位教书的刘老师也带领着岛上华人回乡团到广州观光旅游。
女性是南极科考的风景线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陈超云,是当年随船远征的两位女性之一。 “丈夫很支持我的工作,能上南极是一生难得的机遇。”陈超云快言快语,“华人们见到远征南极队员居然有两位女性,感到非常震惊,一下子把我们俩团团围住。其中一位中年妇女悄悄问我结婚了没有,当她得知我有一个10岁的儿子时,很不理解我的这种‘不顾家行为’。之后又悄悄问我这样的工作一天能挣多少钱,当我告诉她每天两美元补助,她又一次向我投来不解的眼神。不过她还是很敬佩我们的这种精神。”
“半年的远航科考,队员们最盼望收到亲人的来信。智利的瓦尔帕莱索是南极之行的第三站,一位年轻的新婚队员因为没有依约收到妻子的来信,躺在床上闷闷不乐。这一细节刚好被我看见了,我就尽量劝慰他。”作为92位科考队员中仅有的两位女性,除了开展正常的科学考察,用女性的细心和温柔去帮助心情烦闷的同船队员,也成了这些女科考队员重要的业余工作。
惊心动魄的南极科考故事
1991年元旦,经过2个多月的航程,“海洋四号”顺利抵达南极,科考队员们开始了在南极半岛西北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和南设得兰群岛为期2个月的艰苦的海洋和陆上调查。
蔚蓝的天空,皑皑的雪山,“海洋四号”静卧在如镜的洋面,构成一道迷人的风景。至今仍然悬挂在王光宇家客厅的这幅照片,是他当年在南极格林威治岛的发现湾拍摄的。这张看似静谧柔和的照片背后,隐藏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南极气候变化多端,3天一个气旋,而且,说来就来,几乎没有预兆。”王光宇陷入回忆中,“1991年2月3日,根据来自北京、智利和阿根廷的气象预报,当天海况不错,海面比较平静。我们决定在这一天做’大型重力活塞取样’,但当取样柱插入离水面2000多米深的海底后,乌云来了,越积越浓,。船长一看,情况不妙,可能有气旋。大家加快了手中的动作,取样任务一完成,’海洋四号’马上起航向发现湾方向避风。这时的南极海面是风夹着雪,雪伴着雾,浑天暗地,狂涛怒吼。到了湾口,风力已经达到12级,海面能见度极低,暴风雪又把驾驶台的了望窗覆盖得密密实实,船长只能根据雷达扫描,指挥”海洋四号”顶住风浪一寸寸地前进,真是险象环生。”
“等到进了发现湾。又由于风浪太急,锚链抛下去,火星四溅。船体左右摆幅接近40度。当时,我打开了风力稍小的驾驶室的左侧门,只见大副曹春明和水手长用绳子把自己固定在锚机的操作台上,趴在前甲板上,情况十分危急!”王光宇唏嘘不已。“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搏斗,’海洋四号’终于虎口脱险,第二天,只见船甲板上覆盖着厚厚的雪与冰,驾驶台两侧的天遮垂下了半尺长的冰挂,所有舷窗玻璃布满冰花。2月5日,风平浪静,暴风雪过去了,天上一丝云彩都没有,海面平静如镜,92位勇敢的南极科考队员大难不死,乘坐登陆艇到附近的智利考察站进行了访问。
“要在南极取点淡水也不容易,”王光宇回忆到,“ 1991年春节前,因为气温太低,我们的制淡水机停工了,船上的淡水所剩无几,每人每天半桶水也快要坚持不住了。’海洋四号’被迫在既没有码头又没有泊位的波特湾抛锚,准备抽取岸上的淡水。300多米的缆绳带上岸后,在南极的冰海上,为了将水管绑在缆绳上,我们派了2艘救生艇,折腾了5、6个小时,最后还是船长唐庆雨、轮机长曹景枝亲自出马才接上水管。这时已经是夜里11、12点了,南极的天空蒙蒙黑了,上岸取水的同志不留神,还给趴在地上的海豹拌了个大跟头。”
各国科考站亲如一家
66岁陈邦彦,当年是”海洋四号”南极科考航次的首席科学家助理,同时还兼任了陆地物探组的组长。在南极半岛考察的间歇,陆地组有幸访问了多个国家的考察站。这一次,他回忆起陆地科考中的不少逸闻趣事。“南极是没有国界的净土,进入各国考察站,不要护照,也无需签证,进门就是朋友。在长城站附近,有俄罗斯、阿根廷、韩国、巴西、智利、乌拉圭等9个国家的科考站。走到哪里,都是热情款待,送上热咖啡和小食品,嘘寒问暖,让人真正感受到南极是一个国际大家庭。”
“在南极,大家都相互帮助,长城站的人货两用‘交通车’经常借给其他邻居站使用,俄罗斯别林斯高晋站的外科医生还免费为我们的一个队员拔了牙。常年驻站的科学家非常艰苦,除了工作,打发时间也是一个难题。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在访问欺骗岛上的西班牙考察站时,他们听说我们来自中国时,居然拿出一副麻将牌来,让我们教他们打麻将。”
“在南极,陆地科考一样风险不少。我们工作的时候是南极的夏季,有的地方冰雪融化了,就变成了湿地,一不留神,人就陷了下去。我们就发生过陆地重磁观测队员被陷入湿地的情况。这时侯不能动,越动陷得越深,得等别人用绳子把你绑住,甩掉长筒靴才能拖上来。”
5万里航程绘就辉煌成果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四号”船的92位科考队员历经艰辛、卧冰踏雪,历时191天,总航程5万公里,克服了各种科学技术和生活上的困难,出色地完成了这次重要的南极科考任务,标志着我国海洋地质、极地地质、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领域。
这次南极科学考察,共获取12万测线公里的地球物理剖面和57个海洋地质站位、339个陆地地质点的第一手资料。首次对南极半岛西北部海域以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为主的海区进行了测网式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考察;开展了南极半岛北部及南设得兰群岛若干岛屿中新生代火山作用及其有关矿产资源前景调查研究,开展了横越太平洋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剖面调查,同时还进行了南太平洋海盆北部海区的多金属结核(壳)的侦察。提交的科学考察成果获得了地质矿产部地质勘查一等奖,为发展极地地质和海洋地质事业,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了贡献。
党委办公室 陈惠玲 广州日报记者 黄丹彤
美丽的风景背后是一段人与风浪搏斗的故事
首席科学家王光宇(前右二)与“海洋四号”科考队员在长城站标志前合影
首席科学家王光宇(前右二)与“海洋四号”科考队员在长城站标志前合影
采集岩石标本
温存的母企鹅给小企鹅喂食
南极的地衣
南极科考的系列纪念邮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