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中国大洋协会在广州召开的航次设计评审会上宣布:今年7月,中国大洋协会依据我国“十五”《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计划》将组织实施编号为DY105-16的科学考察航次,该航次以富钴结壳的工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开展海底热液硫化物调查工作。
调查首要任务-- 富钴结壳矿区资源调查
中国大洋协会总工程师郭世勤教授介绍,鉴于目前国际海底管理局即将完成富钴结壳资源相关勘探开发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国内现状,中国大洋协会明确这一航次的任务继续以富钴结壳区调查工作为重点。
调查特色-- 首次开展热液区综合调查国际合作
DY105-16航次作为中国大洋勘查开发活动向国际海底多种战略资源拓展的重要航次,将开展热液区的硫化物和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的综合调查列为航次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以我方为主的国际合作形式,DY105-16航次计划在东太平洋海隆的热液喷口区进行相关的热液样品采集,在相关区域进行多学科综合调查,力争发现和找到新的热液喷口,不断提高对热液区的调查质量和认识水平。
技术支撑-- 混合编队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和一批高新技术调查手段
DY105-16航次由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牵头组织,采用混合编队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计划于今年7月从青岛出发赴太平洋执行这一般次的远洋调查任务。整个航次预计需220天,分为两个子航次共6个航段,其中编号为DY105-16A子航次由1-4航段组成,重点开展富钴结壳资源与环境调查,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广州海洋调查局为主执行,首席科学家分别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李家彪研究员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杨胜雄教授级高工担任。编号为DY105-16B子航次由5-6航段组成,主要开展热液硫化物资源的地质学、生物学综合调查,由郭世勤担任中方首席科学家。
据杨胜雄副总介绍,本航次调查工作采用一批新的高技术调查手段,将大大提高深海调查资料的精确度的海上调查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