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62天取得4大科考成果
历经162天,航程3万多公里,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隶属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胜利完成2014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和中国大洋32航次的科考任务,于11月5日上午10时返抵位于广东东莞市的海洋地质专用码头。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等有关领导及科考队员的亲属们到场迎接,为科考队员代表佩戴花环,并致以热情慰问。随后,组织专家对野外工作成果进行了验收。
“海洋六号”船于今年5月28日从广州启航,先后辗转于西、中、东太平洋的多个区域开展调查,在深海稀土资源调查,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与多金属结核合同区的资源与环境考察,以及海洋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4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航次历时40天,科考队员们克服了航渡距离长、作业工区跨度大等诸多困难,圆满完成了深海地质柱状取样、多波束地形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温盐深测量等调查任务,基于现场资料初步圈定了深海稀土成矿远景区,并对深海沉积物稀土资源分布与成矿规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下一步开展深海沉积物稀土富集规律和资源评价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中国大洋第32航次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具体分为三个航段。航次历时122天。“海洋六号”船在位于太平洋的我国富钴结壳矿区采薇海山和我国多金属结核矿区,开展了资源、环境和生物调查,全面超额完成了科考任务,为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新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和即将合同期满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提供了重要保障。航次取得了三方面的成果:
——履行了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义务。在富钴结壳勘探合同签订后的第一年,开展了合同区内采薇海山开展资源和环境调查。结合以往长期环境调查结果,首次实现了采薇海山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长周期环境立体观测,为建立环境基线奠定了基础。
——继续推进我国多金属结核矿区资源勘探。首次将声学探测新技术应用于我国合同区资源勘探,并进一步开展了多金属结核资源补充加密地质调查,为获取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多种类型的资源量提供了基础资料;获取多金属结核10.6吨,为急需开展的选冶试验研究提供了宝贵样品。
——完成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潜龙一号”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AUV)试验性应用并获得成功。在东太平洋对“潜龙一号”的探测功能和平台性能进行了全面试验和应用,共完成9个潜次下潜,其中有3次在海底执行了超过24小时的探测任务,累计海底作业时间达104小时,完成声学探测101千米、光学探测55千米,创造了多项应用新记录,标志着该设备向实用化装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航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2014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和中国大洋32航次航次首席科学家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担任。此外,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方兰、邓希光分别担任中国大洋第32航次3个航段的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甲类一等船船长蓝明华担任“海洋六号”船船长。
参航单位包括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二所、一所、三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浙江万里学院与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等十三家单位,先后有104名科考队员,其中有7名女队员参加了科学考察。
自1986年以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先后组织“海洋四号”船、“海洋六号”船累计完成了14个航次的中国大洋科学考察活动。“海洋六号”船于2009年10月加入中国海洋地质调查行列以来,已分别于2011、2012、2013、2014年先后执行了中国大洋第23、27、29、32航次科考任务。本航次,“海洋六号”科考队胜利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中国大洋协会的两大科考项目,实现了人才梯队发展,富有特色的大洋调查模式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海洋六号”船科考队已成长为中国深海大洋科考的主力军。
(党委办公室 陈惠玲)
“海洋六号”停靠在海洋地质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