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走向深海大洋136:我们向祖国汇报

发布时间:2014-11-05


——“海洋六号”胜利完成2014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和中国大洋32航次科学考察任务



  “海洋六号”全体科考队员



  162个拼搏的日日夜夜;
  3万多公里的远洋航程; 
  13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航单位的团结协作; 
  104名科考队员的艰苦努力。
  这一切,凝聚了中国远洋科考船“海洋六号”2014年出征太平洋的壮美画卷。简单的数字背后,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建设海洋强国梦的宏伟蓝图,展现的是中国海洋地质工作者履行国际义务、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权益、推进海洋地质事业发展的战略行动,凝聚着全体科考队员无私奉献的辛勤汗水。5月28日-11月5日,隶属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海洋六号”船从广州启航,辗转西太平洋、中太平洋及东太平洋,全体科考队员艰苦拼搏,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2014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和中国大洋32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务,在深海稀土资源调查,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多金属结核合同区资源与环境考察,以及海洋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一重大科学活动,对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资源的战略储备,推进我国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胜利完成深海资源调查航次
初步圈定深海稀土成矿远景区

  5月28日-7月6日,“海洋六号”船离开母港广州,奔赴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开始深海稀土资源调查与研究。
  2014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在40天的海上工作时间里,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62位科考队员,以2013年度“海洋六号”首次开展稀土资源调查的工作成果为基础,在选定的靶区内进一步开展调查,24小时轮班倒,一刻也不停歇,奋战在深海资源的找矿靶区,他们克服了航渡距离长、作业工区跨度大、地质取样工作量大等诸多困难,以柱状取样为主,结合多波束地形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温盐深测量等调查手段,圆满完成了各项调查及取样任务,在综合分析各项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分析测定结果,初步圈定了深海稀土成矿远景区,并对深海沉积物稀土资源分布与成矿规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下一步开展深海沉积物稀土富集规律和资源评价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这是我国首次在这一地区如此系统地进行深海沉积物样品取样工作,将为今后的资源调查和评价奠定坚实基础。全体人员在临时党委和首席科学家领导下密切配合,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创新作业方法,不仅按时完成任务,还多次打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大洋调查航次历史上的所取样品长度纪录。


胜利完成中国大洋32航次
履行国际勘探合同义务


  7月11日,“海洋六号”船从关岛启航,赴太平洋执行中国大洋第32航次科考工作。
  中国大洋第32航次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具体分为三个航段。受中国大洋协会委托,航次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整个航次历时122天,“海洋六号”船先后辗转位于西太平洋的我国富钴结壳矿区采薇海山和位于东太平洋的我国多金属结核矿区,开展了资源、环境和生物调查,全面超额完成了科考任务。期间两次停靠夏威夷进行补给休整和人员轮换。中国大洋32航次的胜利完成,为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新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和即将合同期满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提供了重要保障。航次取得了三方面的科考成果:
  ——履行了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义务。在富钴结壳勘探合同签订后的第一年,开展了合同区内采薇海山开展资源和环境调查。结合以往长期环境调查结果,首次实现了采薇海山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长周期环境立体观测,为建立环境基线奠定了基础。
  ——继续推进我国多金属结核矿区资源勘探。首次将声学探测新技术应用于我国合同区资源勘探,并进一步开展了多金属结核资源补充加密地质调查,为获取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多种类型的资源量提供了基础资料;获取多金属结核10.6吨,为急需开展的选冶试验研究提供了宝贵样品。
  ——完成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潜龙一号”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AUV)试验性应用并获得成功。在东太平洋对“潜龙一号”的探测功能和平台性能进行了全面试验和应用,共完成9个潜次下潜,其中有3次在海底执行了超过24小时的探测任务,累计海底作业时间达104小时,完成声学探测101千米、光学探测55千米,创造了多项应用新记录,标志着该设备向实用化装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完善海洋六号大洋科考模式
打造中国深海远洋科考主力军


  回首162个日日夜夜,一路走来,确实不易。自2011年“海洋六号”首航大洋以来,坚持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在“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海洋六号”精神激励下,不断创新大洋科考模式,发挥集体智慧,坚持安全第一,克服了各种困难,安全顺利完成祖国交给的各项任务。
  航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船上临时党委为航次实施提供思想和组织保障,全力支持首席科学家工作;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航次调查任务的组织实施。参航单位包括: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二所、一所、三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浙江万里学院与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等13家单位,先后有104名科考队员,其中有7名女队员参加航次工作。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何高文担任2014年深海资源航次及中国大洋第32航次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方兰、邓希光分别担任大洋32航次3个航段的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甲类一等船船长蓝明华担任“海洋六号”船船长,甲板部、轮机部及调查部三个部门关键岗位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临时党委成员。临时党委作为航次期间最高决策机构,为全面推进科考任务的完成提供了组织保障,以集体领导、科学分工、组织协作、安全生产、高效联合,并配合活跃的文化生活,构成了不断完善的“海洋六号大洋科考模式”。 
  航次中,在临时党委组织领导下,“海洋六号”船青年突击队奋战在“急、难、险、重”的海上生产一线,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同时,他们充分发挥青年人思想活跃的特点,协助船上工会,开展了太平洋杯文体比赛、文艺晚会、中秋游园、靠港休闲等活动。尤其是创新性地建立了船上WIFI网络,使得远航的科考队员们拉近了与祖国亲人的距离,体验到现代科技带来的快乐,有效缓解了长时间远洋科考工作带来的工作压力。 
  在“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海洋六号精神激励下,全体科考队员上下一心,克服了船舶设备故障以及长时间远航工作带来的重重困难,确保了科考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第一、二航段中,船舶尾部出现间隙性不明来源的油迹,“海洋六号”船立即组织排查,依靠自身力量,采用抽油减压措施,有效降低风险,确保了两次顺利靠泊补给;在最后一次靠泊夏威夷时,船上两台发电机出现故障,而服务商无法按时来船维修,“海洋六号”船自力更生,准确定位故障原因,及时更换备件,恢复船舶正常动力。此外,调查设备也多次出现故障。“潜龙一号”一个重要的声学设备出现故障,在无法采购备件的情况下,项目组人员迅速整合系统;在水下定位校准中,设备故障,船上架起跨越太平洋的通讯热线,前后方共同努力,将“潜龙一号”从几乎要取消试验计划的边缘,重启应用。就这样,在远离祖国的茫茫太平洋上,“海洋六号”船全体科考队员,在临时党委的领导下,在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一一化解各种问题困难,确保航次工作的顺利进行。
  经过4年多的磨砺,如今的“海洋六号”科考队已成长为一支成熟的大洋科考队伍,撑起了中国深海远洋科学考察主力军的猎猎大旗。

海洋六号:向祖国诚挚致谢

  “海洋六号”凯旋,离不开大后方——来自伟大祖国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 
  国土资源部、外交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对科考工作高度重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进行了周密组织和全力保障,13个参航单位密切配合,确保航次科考顺利实施。
  前方的奋战,离不开后方的支持。技术专家组及时的微信指导、后方服务组奉上的“世界杯”比赛录像等精神食粮、靠港工作检查组带来的祖国慰问,来自“海洋六号”娘家--广海局大后方随时随地的关心指导,以及媒体的关注,中国国土资源报社派出记者参与“走向深海大洋”新闻宣传活动,全程随船报道科考进展,国内众多新闻媒体及时转载,这一切,都让远离祖国的“海洋六号”科考队的心时时刻刻与祖国相牵,令全体科考队员们倍感温暖。“海洋六号”的每一个进步,离不开众多关心支持我国大洋和海洋地质事业发展的机构、热心人士的支持!
  在此,“海洋六号”船全体科考队员向伟大的祖国,向对我们事业给予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的各方致以诚挚的谢意!向在后方默默支持工作、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亲属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海洋六号 陈惠玲 刘方兰 蓝明华 程秀娟 邓希光 盛堰)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