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走向深海大洋96:大洋擒“龙”

发布时间:2014-09-24


——我国自主研制的AUV“潜龙一号”大洋试验性应用纪实(二)

 

  太平洋上并不太平,奋战在大洋科考第一线的人可能对此深有感触,对于“潜龙一号”来说,太平洋的海况情况将直接影响它的布放回收,特别是在回收时,如果海况不好,危险程度将大大增加。
  为了保证“潜龙一号”的顺利回收,项目组在制定试验计划时,差不多每次都在清晨7点左右布放,傍晚16点左右回收。幸运的是,从8月27日“潜龙一号”第一次下潜开始,回收和布放都比较顺利。

在四顾茫茫的太平洋上,想找一公里范围内一个长4.8米、宽0.8米的物体,堪比大海捞针

  9月7日15点,“潜龙一号”深入水下5000多米,完成光学探测任务使命后,抛下压铁开始上浮水面。“海洋六号”迅速结束漂航状态,赶往预估的上浮地点,等待更准确的方位坐标。根据设计,“潜龙一号”在抛载后会发出无线电信号,当它浮出水面时,潜器艏部的铱星通信设备也会不断传回潜器的方位信息。
  “潜龙一号”只要一抛载上浮,大家就开始有条不紊地行动起来,后甲板作业组立即收起船尾的声通讯机,换好光缆线,做好回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回收“潜龙一号”的船舶的操作要求也很高,因此每次船长蓝明华都会立即赶到驾驶台,坐镇指挥。
  回收的第一步是确认“潜龙一号”的方位,导航人员会将GPS定位信息通报给驾驶台,船长蓝明华和大副蒋和平手持望远镜瞭望搜索潜器,当班水手操纵着船舶前进。
  因为在之前的测试中,曾经因为铱星通信设备故障因导致无法确认潜器方位,连续搜寻了四五个小时才找到,所以“潜龙一号”上浮后,迅速锁定它的方位和距离至关重要。为了尽快锁定潜器方位,“潜龙一号”项目组的几位成员也来到船顶,帮助搜索。
  在四顾茫茫的太平洋上,想找一公里范围内一个长4.8米、宽0.8米的物体,堪比大海捞针。“看到了,看到了,船头右侧一点钟方向发现潜器。”终于有人发现了远处水面上那点若隐若现的橙色。

在其他船很难实现的精细操作,对“海洋六号”来说却不是什么难题

  信息经过驾驶室确认后,“海洋六号”减速,慢慢靠近,开始回收。“潜龙一号”回收时采取船上挂钩的方式,需要整艘船和操作人员的高度配合,必须要默契得像一个整体似的。
  在其他船很难实现的精细操作,对“海洋六号”来说却不是什么难题,这艘我国目前最先进的远洋科考船,最值得称道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拥有其他船舶难以匹敌的灵活的操纵性能。船舶配备的双侧推和可360度旋转的双主推,能够实现船舶在原地360度旋转、前后左右平移等特殊操纵,这样的性能是顺利回收“潜龙一号”最大的保证。
  经过多次的磨合,现在船上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配合回收“潜龙一号”的船舶操作流程,涉及到船速、航向、船舶姿态等等细节方向,按照流程操作,回收将变得更安全便捷。
  “潜龙一号”将在船舶右舷回收,因此,当“海洋六号”行驶到距“潜龙一号”100多米时,船速会降到1节左右,并根据“潜龙一号”的实际横距,不断调整船速和船艏方向,操纵船舶平稳靠近。

从发现“潜龙一号”到回收到后甲板,已经整整过去了一个半小时

  在回收时,“潜龙一号”与传统的工作艇回收区别很大,是采取的船上挂钩方式回收,这种回收方式是由“潜龙一号”项目组独创的,申请过专利的。
  因此,当“潜龙一号”到达船艏飞机平台方位时,水面监控系统向“潜龙一号”抛绳器发出无线电指令,只听见“呯”的一声,海面上腾起一团水雾,一条细细的牵引绳猛然从潜器艏部弹出,静静地落在水面上。
  虽然涌浪较大,但是一切都还比较顺利,当“潜龙一号”漂到船舶右舷中部时,等候已久的陈克新将前端装有捞绳器的绳索从船上抛向海面,准备勾住牵引绳。可是力量大、准头最好的陈克新接连抛了两次捞绳器都失败了,这在往常可是很少见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牵引绳顶端的浮力球不知道为何脱落了,只剩下一条细绳漂浮在水面上,这样的话,即使捞绳器捞到了绳子,也无法将绳子带出水面。
  眼看着“潜龙一号”渐渐漂向船尾,只能使用备用方案,用气枪式捞绳器,谁知连着放了两枪,也都没能将牵引绳捞起。
  驾驶室也发现了回收异常,二副龙春宇带着对讲机来到后甲板,现场指挥船舶“倒车”,让“潜龙一号”保持漂浮在船中部位置,大家纷纷出谋划策。
  能不能用鱼钩试一试?轮机长耿志爱闻讯赶来,观察了一下后提出自己的意见。他找来鱼钩,试着扔了一次,结果连着鱼线都落到水里去了。他赶紧又去取来一个鱼钩,朝着牵引绳的方向扔去,这次顺利地钩到了牵引绳。大家小心翼翼地拉着鱼线,将牵引绳捞上来打好结。
  与此同时,后甲板通知驾驶室,适当增加船速,使船向前行驶并右转,以防止“潜龙一号”距离船舶过近,发生碰撞或卷入船底。随后,回收人员拉拽绳索,将“潜龙一号”拖向船艉部。驾驶员将船舶调整为顶风顶流姿态,尽可能地减轻船舶摇摆,保持稳定,以合适的船速配合船尾挂钩回收。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潜龙一号”终于被带到船尾。总设计师徐会希和李阳等候已久,他们俩手持长杆,长杆前端装有系着吊带和止荡绳的起吊锁,吊带连接在绞车钢缆上,只要把起吊锁扣进“潜龙一号”艏艉部的两个吊环中,绞车就可以吊起潜器。陈克新用力拽住牵引绳,调整“潜龙一号”和船尾的距离,李阳瞄住时机,迅速把起吊锁扣进潜器艏部的吊环中。而想扣住艉部的吊环相对比较困难一些,每次都是由徐会希亲自来做,“潜龙一号”在水中荡来荡去、摇摆不定,徐会希尝试了好几次才扣进吊环。
  绞车拉紧钢缆,止荡绳拉紧,“潜龙一号”离开水面,很快被移动到后甲板上的固定装置上。现场指挥于彦江看了一下手表,从发现“潜龙一号”到回收到后甲板,已经整整过去了一个半小时。
  本航段“潜龙一号”已经下水作业8次,基本上半个小时就能够完成回收,偶尔也会出现意外状况,但是在驾驶室、项目组和后甲板工作人员的默契配合下,太平洋上擒“龙”越来越得心应手。

 

(中国国土资源报 王诒卿)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