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海洋六号”进入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资源调查航次的第27天。放眼望去,海天之间的云团不断组合幻化,或像山峦,或成骏马,但丝毫没阻碍阳光温柔地洒在甲板上。
在浩瀚的太平洋腹地,气候的变换只在一瞬间完成。当地时间晚上8时,中太平洋作业区的深海沉积物重力活塞取样已经进行到冲刺阶段——倒数第4个站位,科考人员正在绞车的帮助下收取巨大而沉重的取样器。此时,天空在黑暗的掩护下波云诡谲,暴雨在人们并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瞬间倾泻而至。
说实话,这是记者第一次看到太平洋的雨。都说雨大的时候,雨滴会穿成线,这里却织成了网。作业时,“海洋六号”的后甲板灯光密布,像个舞台。在各种灯光的映衬下,雨借风势,加上海水的咆哮,场面更显壮观。倾泻而下的暴雨与幽暗的太平洋融为一体,“海洋六号”被包裹在混沌之中。
但收取样器的作业正在关键,人们心无旁骛。值小夜班的田烈余、陈克新、闫卫召等人正在露天的后甲板上从慢慢释放的绞车钢缆中收取取样器,一时间无处可躲,索性任凭大雨泼在身上,橙色的工作服瞬间就被打湿。
首席科学家何高文和首席科学家助理、本航次技术负责耿雪樵也顾不上什么暴雨,赶紧跑到取样器的刀口附近,查看这次收获如何——就在昨天晚上的取样作业中,取样器刀口刚好扎在一块结壳上,刚硬的结壳硬生生別坏了刀口,只取到了一部分结壳样品,深海沉积物颗粒无收。已经到了本航次的收尾阶段,何高文和耿雪樵真怕再有什么闪失。
对暴雨,船上早有防备,有人赶紧取来雨衣,但没人顾得上穿,散落一地。直到把取样器顺利回收到甲板上,人们才有时间暂时躲到角落处避雨,把雨衣穿在身上。对已经被浇成“落汤鸡”的田烈余、陈克新、闫卫召三人来说,雨衣反倒成了累赘,他们干脆把雨衣扔在一边,接着干活。
在船上,当兵转业过来的陈克新人送外号“大猛男”,干起活来果然勇猛无比,哪管什么暴雨不暴雨,眼睛都不眨一下。组长田烈余和组员闫卫召也不甘落后,淋雨的活,仨人一直抢在前面,生怕其他人也被浇成“落汤鸡”。看这场面,穿上雨衣的人们竞相回到岗位上,喊着号子,齐心协力把取样器放回原位。要不是相机没法淋雨,记者真想跑过去,和兄弟们一起喊号子干活。
取样器好像看出了人们的辛苦,此时十分配合,一直乖乖的没出什么幺蛾子。往常经常桀骜不驯的9米长钢管被顺利从配重锤上拧下来,田烈余在远端用软管顶样品出来,也很顺利。这边人们赶紧用钢锯锯断样品,只十几分钟功夫,全部样品就被收割完成。
说来也怪,人们准备收工,下了十几分钟的暴雨像得到命令,此时也停了下来。后甲板本满是油污的地板被太平洋上纯净的雨水冲刷后,十分干净,空气也异常清新,人们的心情兴奋不已——倒不是因为雨停了,而是样品长度达到了7.96米——取样器刀口处空无样品,大家还担心有可能取样失败。“算是暴雨带给人们的惊喜吧。”何高文笑着说。
顾不上别的,测试组和编录组的人赶紧拿着样品回到地质取样室作初步统计和分析,后甲板作业组的陈克新他们还得继续冲洗、组装取样管,为下次取样作业作好准备。按计划,中太平洋作业区作业完成后,本航次的任务就全部完成,“海洋六号”将全速开往关岛补给物资,进行人员休整。而这次雨中作业顺利完成后,只剩下3个站位的取样。离胜利已越来越近,劳累了快一个月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看到陈克新三个人还在外面穿着湿衣服干活,何高文心疼不已,以近乎命令的口气吩咐:“快回去换身衣服再来干活,别着凉了。”三人得令,很快换好工装回来。只是这身干的工装却不干净,到处涂满了油污。
在大洋深处,“海洋六号”犹如一座孤岛,漂浮了将近一个月。人们在这座孤岛上进行繁重的科考作业,面临无数的困难和挑战,暴雨最多只是一剂调味品。他们在雨中奋战的场面,被记者用相机一张张定格下来,只是希望人们记住:“海洋六号”每取得的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成绩,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而这些小成绩,最终将组合成海洋强国梦实现的坚强基石。
(中国国土资源报 李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