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制AUV大洋试验性应用纪实(二)
当地时间10月1日,“海洋六号”在凌晨时分赶到东太平洋的作业区,2时30分,箱式取样设备在夜色中缓缓进入海中,大洋29航次科考的最后一个航段工作,正式开始。
早上8时多,第一箱多金属结核样品出水。接下来唱主角的,是“潜龙一号”的导航定位设备——长基线定位系统。“潜龙一号”要在水下给定的范围内沿正确路线工作,靠的就是它。
AUV项目组负责长基线定位系统的李想介绍,长基线定位系统由六套设备组成,包括4套应答器锚系、一套测距仪,以及安装在潜器上的问答器。
这四套应答器锚系分布在海底,形成矩阵。“这就相当于在海底为潜器发射了4颗卫星。”李想说。当潜器在水下工作时,随身携带的问答器如同车载GPS,通过每24秒对应答器发出信号,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航行路线。而在船舷一侧入水的测距仪,则不停地接收潜器问答器和4个应答器发回的信号,通过综合分析,确定潜器的精确位置。
上午进行的是应答器的脱钩测试。在应答器尾端有一个吊钩,入海时,这里将挂上一块重达300公斤的压铁,确保锚系能够沉入海底。等到工作结束回收锚系时,应答器需要在接收信号后自主脱钩,抛掉压铁,浮出海面。因此,吊钩能否顺利打开至关重要。
测试一切正常。
下午,人们开始正式投放应答器锚系。锚系由几部分组成,绳索最前端是红色圆球状的长基线示位装置,紧随其后的是4个浮球,工作结束时,它们将携带挂在后面的应答器浮出水面。应答器尾端的吊钩牵着一条200米长的绳索,捆绑着沉重的压铁。
大家在船尾一排站开,从长基线示位装置开始,逐一将设备投入水中。放眼望去,雪白的绳索牵连着五个鲜艳的圆球,远远的在一片湛蓝中载沉载浮,煞是好看。船慢慢前行,甲板上,压铁挂在吊机的吊钩上移向船外,水花溅开,压铁没入水中。海面上,几点艳色悄然消失。40多分钟后,应答器锚系将沉入5000多米的海底。
一套设备投放成功后,“海洋六号“马上开往下一个投放点。两个多小时过去,4套长基线应答器在海底组成一个完整的矩阵。
但这并不意味着长基线定位大功告成。长基线定位是一种先进的定位方式,借助信号的往返接收,测算精确距离。船舶的航行,会导致应答器锚系的投放地点与规划地点存在一定的出入。这就需要通过测距,标定应答器的精确位置,确保未来这4颗“卫星”能够给“GPS”提供准确的信息。
从16时起,李想就坐在电脑前,紧盯着测距仪传回的实时数据。测距仪的外形和应答器非常相似。不同于应答器要在整个试验性应用的过程中都沉在水底,测距仪是通过绳索吊放在水下大约8米处, 每次AUV作业,都需对其进行收放。
测距标定是一项枯燥而漫长的工作。科学家在每一个应答器周围选择3~4个点,每一个点都要反复测量,最终通过数据叠加,才能测算出应答器在海底的精确位置。船舶要在几十公里的作业范围内往来穿梭,没到一个点,都需要两个人投放、回收几十斤重的测距仪。
次日清晨6时,李想终于和同事们完成了这项工作。应答器的精确位置被标定,在今后的10天里,它们将始终在海底工作,直到“潜龙一号”的大洋试验性应用工作结束,才会抛掉压铁,浮出海面。
10月2日,如果海况符合作业条件,“潜龙一号”将首次下潜到5000多米深的东太平洋底。
(中国国土资源报 刘维)
给应答器系好水手扣
紧拉锚系
浮球入水,水花四溅
300公斤压铁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