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号”记事
清晨,海水在阳光下温柔地起伏。当地时间10月1日8时20分,东太平洋作业区,随着一箱多金属结核破水而出,“海洋六号”众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深海地质绞车,修好了!
一
深海地质绞车是“海洋六号”上的重要装备,和光缆绞车、ROV绞车共同支撑着各项深海地质调查工作。在上个航段后期,地质绞车出现了异响等故障,原因难以排查。考虑到三套绞车设备都产自美国,“海洋六号”临时党委决定在靠泊夏威夷期间,请厂家工程师前来检修,以保后续调查工作无后顾之忧。
9月24日,美方工程师赶到夏威夷,反复检查后判断是绞车马达出故障,需要更换一个新的。
时间非常紧张。“海洋六号”原定离港时间就在次日,而新设备需要从遥远的美国大陆运送到夏威夷,再加上安装、调试,离港时间被迫延迟。
大家一边焦急地等待着新马达,一边不失时机地请美方工程师就绞车操作、维护、修理等问题进行讲座,进行技术交流,并抓紧时间检测、调试另两台绞车。
9月28日中午,马达终于运抵码头。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顺利的话,晚上就可以离港了。时间不等人,在最后一个航段,“海洋六号”还有很多任务要完成,包括我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的首次大洋试验性应用。
二
这台蓝色的马达体积不大,体重却不轻,足有近200公斤。要把它从地面吊到船上甲板不难,但要送进绞车间,却不容易。
绞车间位于二层,进出只有一条狭窄的楼梯。船上调查部、轮机部众人齐发力,动用两套葫芦装备,几个人控制着马达,一点一点地把它送进绞车间。待设备就位,所有人已是汗流浃背。
空间不小的绞车间被数套大型设备塞得满满当当,两台缠满钢缆的巨大绞车,占据了很大的地方,头顶管路交错,耳边噪音隆隆。这里位于水面以下,闭塞闷热,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油污味儿。
在这样的环境里,“海六”的人员身着涂满油污的厚重工装,片刻不停地工作着。
安装马达,第一步是要把齿轮精确固定在马达上。
这是个力气活儿,需要人一锤一锤地把齿轮敲进马达的轴上;这还是个精细活儿,齿轮的固定位置,多一毫、少一毫都不行。
大家轮番上阵。年轻的王俊珠、田烈余两臂生风,一把铁锤敲得当当有声。每敲几下,美国工程师就要用尺子量一下位置,唯恐敲过头。关键时刻还得老将出马。柯胜边在船上资历最老,是首席科学家助理、调查部的技术负责,人称柯工。但见他坐在马达上轻舒猿臂,从从容容上下左右一番敲打。美国工程师测量后,翘起大拇指:“Good!”
三
安装新马达,又遇到了新难题。
马达所处的位置在绞车一侧的最下方,旁边还有别的机器,低矮狭窄,仅容两个人头碰头作业。可马达如此沉重,各种零部件如此复杂,在只靠手工作业的情况下,两个人无论如何也不够用。
现场既有调查部的人,也有轮机部的人。众人分工有序,十分默契。有人打手电筒,有人拆卸螺丝,有人传递工具,有人和美国工程师沟通。
轮机部的调查设备管轮郑少雄,是船上个头最高的小伙子,人称大雄。他负责马达底部零部件的安装。1.84米的大个子,直接躺在满地油污之上,手探进机器底部,一干就是半天。这边,“猛男哥”陈克新正快速地拆卸着其他零部件,这个当过海军的南方汉子,个头不高,却有着惊人的力量。马达是双排链条,要把链轮要安装到链条里,精度要求很高,必需抬高链轮才便于安装。空间逼仄,调查部副技术负责于彦江干脆爬到绞车上,用力抬高链轮。马达螺丝既不能拧太紧,也不能拧太松,尺度的拿捏相当考验技术和经验。“博士后技工”刘碧荣经验老到,出手不凡,顺利完成任务……
好一番忙碌,马达总算安装到位。设备调试随即启动。
调试绞车需要收放钢缆,田烈余、陈克新和“老中医”吴诚强赶到烈日暴晒的甲板上,一次次拉紧沉重的钢缆。
绞车间里,李琦和王俊珠小心翼翼地操作绞车。令人揪心的是,异响似乎仍未消除,一些数据也不够理想。年轻的轮机长耿志爱和美国工程师蹲在设备前,用听筒仔细地听音辨病,反复沟通,再三调试。
下午4时,各个仪表都显示出理想的数值,异响也消失了。绞车运行正常。
收拾好工具,打理好行装,洗去一身油污,当晚8时,靠泊夏威夷长达9天的“海洋六号”缓缓驶出港口,迎着风浪,全速驶向远方的东太平洋,开始新的作业。
(中国国土资源报 刘维)
新马达被吊送到甲板
辛苦送出旧马达
观察测试新马达
大雄躺在地上工作
博士后技工刘碧荣等安装马达
老轨耿志爱与工程师交谈
兄弟情深
修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