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号上谁最辛苦?是驾驶室聚精会神的驾驶员?是在机器轰鸣的机舱日夜值守的轮机员?还是后甲板风吹日晒雨淋的调查队员?都不是,与蹲守在绞车舱的两台绞车相比,我们的这点辛苦算不了什么,还是绞车最辛苦!除多波束、浅剖等物探调查外,其他调查手段几乎都依赖绞车系统完成设备收放。地质绞车和深拖绞车两台绞车轮流负责收放设备,牵引着CTD、常规地质取样设备、海底摄像、深海浅钻、声学深拖等设备进行海底作业,它们每次一米一米地把五六千米钢缆绳放出去,然后又要一米一米地收回来,拉力小则几百公斤,重者超过十吨,甚至更大,经年累月,劳苦功高。平时绞车一直都是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无论多辛苦,都通过排缆器将自己打扮的整整齐齐,规规矩矩。没想到,这样一头“老黄牛”,8月28日这天,它竟然闹起了脾气,差点引发一场“悲剧”。
故障突发 及时发现
8月28日下午4点30分,在进行CTD作业时,绞车舱巡视员陈克新突然听到正在运行的绞车发出一声异响,他立刻通知了绞车操作员,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并报告了值班领导。表面上看,绞车上的钢缆排列不像以前那么整齐,从绞车的一端斜到了另一端,排缆器无法移动了,排缆器的导向轮和铜螺母分别处于传动丝杠上的两端。此时,CTD系统刚离开海底,还在水下5034米。很显然,绞车、设备、钢缆都面临险情。
快速修复 回收设备
正常情况下,排缆器是通过左右连接的两个梯形螺纹铜套在一根由液压马达驱动的丝杠上运动进行排缆的。在故障现场检查时发现,排缆器异常地滑落到了左侧,连接铜套和排缆器的四个内六角螺栓被全部拉断。
为了尽快排险,安全回收设备,柯部长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修,更换受损部件。调查设备管轮郑少雄,“博士后技工”刘碧荣,“老中医”吴成强、陈克新、李柯良、于立分等人员,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取出断开的螺丝,又从同类绞车上拆来部件,更换新的螺栓。讲起来轻松,实际并不容易。断丝的裸露端很短,常规工具无法夹持,几位老手轮流出招,一个多小时才把四个断丝击打出来。铜套和侧板的连接需要很精确,稍有偏差,螺栓就无法与侧板的螺孔对接。郑少雄和刘碧荣进行了长时间细心的尝试才将铜套与侧板连接好。历时近四个小时,绞车排缆器终于恢复正常,将排乱的钢缆重新排过后,绞车恢复运转。晚上9点半,终于将CTD平安地收回到了甲板。
故障分析 排查隐患
设备收回了,但故障原因真的只是四个螺栓的断裂吗?调查部和轮机部会诊后认为应进一步拆检。于是连夜安排老中医、郑少雄、李柯良、陈克新又对另外一个铜套进行了拆检。拆下后惊讶的发现该铜套螺牙已几乎磨平,这应该就是排缆器故障的真正原因。
经过三年多的使用,排缆器一直要依靠这两个带内螺纹的铜套驱动,当内螺纹磨损,无法与丝杆咬合时,排缆器就只能依靠另一个铜套驱动,势单力薄的它独自承担排缆任务,日久天长,固定螺杆终于被拉断,排缆器被拉到边侧。如果故障不及时发现,肯定会造成绞车损坏,甚至割断钢缆,丢失设备。
故障分析后,举一反三,这是我们多年工作的良好传统。他们几个又在走航期间,拆开了深拖绞车排缆器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左侧的铜套螺牙也磨损明显,如果不更换,同样的故障将难以避免。
在规范化的安全作业制度下,值班人员能够及时发现故障,及时制止,并快速排险,安全回收了设备,这已经把故障损失减到了最小。与此同时,设备管理人员,能够深入分析故障原因,准确排查隐患,避免了今后类似故障再次发生,是这次故障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收获。
一个故障,一次排险,值得思考、总结的会很多很多。
(海洋六号 文:李柯良 图:刘方兰 邓希光)
绞车排险
绞车拆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