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走向深海大洋10:借一双“慧眼”看清大洋深处

发布时间:2013-09-04

——“海洋六号”深海摄像作业小记

  

  5000多米的大洋深处,一个长约2米、高为1米的“飞艇”悄悄下潜,犹如一位神秘的外星来客,寂静而缓慢地从距离海底3米左右的高处飞过,把一片可能还从未被人窥探过的海底景象载入镜头——黑色的凹凸不平的板状结壳、密密麻麻的如豆粒般散落的结核、树杈状的红色深海珊瑚,以及时不时游过的血红色小虾和各种不知名的小鱼……虽寂静无声,却让这片深海中的世界显得格外神秘与莫测。
  这是2013年6月9日,记者在“海洋六号”科考船深海摄像作业时所看到的一幕。透过深海摄像系统这双能够看清大洋深处的“慧眼”,调查人员将西太平洋海山区的某海底海山地貌尽览于眼底,并保存下珍贵的视频资料。
  深海摄像看似简单,实则相当繁琐困难,不仅包括水下定位、下放摄像系统、观测、记录等诸多程序,期间还要综合海流、风向等各方因素进行调整,更需要船舶驾驶、轮机密切配合以及后甲板科考人员的高度协调。
  凌晨两点,经过几番调试,“海洋六号”后甲板上的工作人员操控绞车将深海摄像设备慢慢提起,几位科考队员分两队从两侧用绳索将其牵引稳定后,缓缓放入海中。深海摄像设备包括两个高精度水下摄像机和水下光源,以及高度计、倾角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水下定位信标等。设备顶部由光缆连接,通过船尾吊架上的滑轮与深拖绞车连接,操控绞车,就可以对摄像设备进行精确操作。
  “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助理、技术负责肖波介绍说,这条测线长度为19公里,“海洋六号”船沿着测线以1节左右的速度行驶(1节=1.852公里/小时),拖动着摄像设备在海底缓慢移动,从水深3000多米的海山山腰处到水深5700多米的山脚远端。仅计算摄像时间,就在十余个小时以上,看着屏幕,宛如看一部时间超长的“海底观山”纪录片。此外,摄像设备中配有高清照相机,每15秒自动拍摄一幅照片。
  打开设备,在灯光照射下,白色的“雪花”纷纷飘落,海底摄像设备以每分钟40多米的速度下潜,高清摄像镜头传回的画面稳定而清晰。将近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到海底了,摄像设备席卷着海流掀起了一阵浓雾,但很快沉静下来,一片灰白的画面上分布一些斑驳的纹路,间或有些大石块,充满着神秘感。
  由于海底起伏不平,进行海底摄像作业时,对绞车操作要求很高,科考人员眼睛要时刻盯着摄像画面和绞车转轮,手要时刻握住绞车操作杆,将设备时刻保持在离海底3米左右的高度,既要保证设备离海底很近,使摄像画面足够清晰,又要保证设备离底一定高度,避免触底。在精力如此集中的情况下,连续工作好几个小时,对人的精神和体力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除此以外,当画面中出现结壳、结核或各种海洋生物时,另一名工作人员就要及时进行记录,内容包括时间、经纬度、深度、特征描述等。
  6月9日下午4点多,一只小鱼从镜头下倏然闪过,此刻画面上显示水深已达5700多米,此处已是海山底部,也是这条测线的终点。结束摄像,回收系统,结束水下定位,又是两个多小时过去。到此刻,三班工作人员已经连续工作了14多个小时。
  “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何高文告诉记者:“深海摄像是开展大洋科学考察的一种重要的调查手段,从资源评价角度来看,它可以帮助我们直接观察海底地貌等情况,清晰了解海底的一些资源分布状况,为圈定结核、结壳的分布范围提供参考。特别是通过海底摄像所取得的一系列图片,可以推算出一定范围内结核的覆盖率,把这个覆盖率与地质取样的情况进行比对,从而大致推算出这片海底区域的资源量。此外,深海摄像还可以为环境评价服务,画面中关于海底生物的种类、分布等,可为环境和生物学家提供海区环境评价的基础资料。”

 

(中国国土资源报 马亮)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