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凌晨两点,西太平洋海山区某海山,正执行中国大洋29航次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船传来好消息:经过维修攻关小组连续多日鏖战,浅钻设备故障终于全部排除。截至18日20时,“海洋六号”已经在该海山完成了14个站位的浅钻工作。
“深海浅钻”就是在深海钻探获取浅地层岩芯,是大洋地质科考活动的重点调查手段之一,经过多次的摸索和改进,科考人员们已总结了一套比较安全而有效的调查施工办法,
17日中午,记者看到,科考人员从1000多米水深下的某平顶海山钻获了一个长约28厘米的岩芯样品。样品分为三层,上层是深褐色板状结壳,厚约13厘米,中间为过渡层,有浅色角砾和斑状结壳,下层为浅色的礁灰岩。首席科学家助理邓希光博士介绍:“科考队在此前完成此海山的多波束全覆盖地形地貌测量和综合物探调查的基础上,设计了18个钻探取样站位,其中9口站位钻获富钴结壳样品,结壳厚度普遍达到8厘米以上,样品中结壳厚度最厚的达16厘米,这个结果是比较满意的。”
(中国国土资源报 马亮)
浅钻设备是一个重达2.8吨,高达3米的“大家伙”
为排除浅钻设备故障,攻关小组连续多日鏖战
科考队员小心翼翼地从钻机中取出富钴结壳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