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海洋六号”四位80后技术骨干
执行中国大洋第27航次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上,共有35名科考人员,其中80后就有21个。他们有着年轻人特有的活力、激情与创造力,也有着许多同龄人所不具备的成熟、踏实与责任心。他们在后甲板作业平台严谨操作,挥汗如雨;在地质资料室精心整理,细致描述;在绞车控制台前稳坐如山,拉起止荡绳时“力拔千钧”。不分白昼黑夜,无论烈日暴雨,他们用勤勤恳恳的工作在西太平洋奏响了一首中国海洋地质的青春舞曲。
现在,让我们通过走近“海洋六号”四个综合调查小组的组长,四位80后技术骨干,来走近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群体。“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刘方兰这样评价四位组长——年轻高学历的让人放心的专业人才。首席科学家助理邓希光不假思索的对他们给出了“敬业、负责、认真”的评价。船上的临时党委书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国胜更是说“他们的表现让人对80后另眼相看”。
成熟稳重的浅钻专家于彦江
1983年出生的于彦江是深海浅钻负责人,也是综合调查第一小组的组长。他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稳重,指挥作业与处理问题都颇有大将风范。
于彦江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专业硕士,2008年来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工作。如今,年纪轻轻的他已是不折不扣的深海浅钻专家。去年,“海洋六号”执行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任务时,深海浅钻这种调查手段才第一次被使用。由于之前广海局并没有浅钻设备,一切要从零开始,责任落在了于彦江身上。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于彦江开始调研国内外深海浅钻的发展情况和国内具备生产能力的厂家,将技术要求提供给厂家,并基本上跟进了整个研制过程,对浅钻的性能和各个部件有了深入的了解。去年23航次结束后,他还根据实际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向厂家提出改进建议,使今年浅钻的钻进速度提高了一倍。
27航次中,共有90余个站位的深海浅钻作业,几乎占去了整个航次任务的一半。因此,两台浅钻设备是船上的宝贝,于彦江自然对它们呵护有加。记者经常见他在后甲板认真地给设备“体检”:检查光线缆是否正常,各螺丝有没有松动、各接口是否牢固;若长时间没有使用,就要加油防锈,有时还要通上电让设备运转“热身”。
去年的大洋科考,通过一次又一次深海浅钻作业,于彦江掌握了熟练的操作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便如此,在海底开钻,未知因素依然很多。如果海底地形过于陡峭,浅钻不能平稳着底或倾斜角太大,就要重新寻址。有一次,为完成一个站位的浅钻作业,光反复寻址就多达10次。此外,浅钻是船上最笨重的设备,作业时对船的平稳要求很高,在水下的风险也相对较大。一到浅钻作业,不管是不是自己值班,于彦江总会出现在操作室,有时在一旁指导,有时亲自操作。如今,他已经开始着手培养两个徒弟。“自己负责的设备只要还没上来,心都是悬着的。担心设备安全,担心没有取到合格的样品。”于彦江说,任务虽然繁重,但是急不得,必须立足于每一天、每一次作业,稳扎稳打地往前走。
第一次担任作业组组长,让于彦江倍感压力。每天他都提前了解作业内容,做好工作安排。值班时,他一直坚守岗位,加强巡查,确保各设备运转正常,不出现安全问题。几年来,正是这种强大的责任心,让于彦江不断地把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学习、锻炼、积累,迅速成长为一名能独当一面的年轻帅才。
开朗活泼的“海试功臣”李琦
综合作业第二小组组长李琦出生于1984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硕士毕业,是“海洋六号”物理海洋专业负责人。他性格开朗,身体健壮,是个充满阳刚气的小伙子。
物理海洋的调查设备主要包括CTD(海水温度盐度深度测量系统)、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海流计、释放器等。2009年,广海局首次引进了这些设备,刚毕业的李琦就成为负责人。“海洋六号”第一次试航时,李琦就在船上,验收设备,熟悉设备。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这些设备,他一边看说明书,一边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李琦说,一开始,他总是摸不透设备的“脾气”。比如在进行自容式CTD采水时,既要使设备尽可能靠近海底,又要避免触底,这时就要根据海况和钢缆长度估算设备离底的距离。经验的缺乏导致成功率一度很低。经过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如今李琦对这些设备已经驾轻就熟。今年CTD采水成功率达100%。
“海洋六号”为我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的7000米海试提供保障,李琦是功臣之一。海试指挥部需要知道试验区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以及海流的强弱等。这些调查项目正好由李琦负责。“海洋六号”提前到达试验区,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对7000米深处的海水、海流进行调查。为确保海试如期顺利进行,李琦连夜校准数据,处理资料,及时提供给海试指挥部。
第二航段,李琦的小组值大夜班。船上作业不分昼夜,李琦和他的组员们每天面对漆黑的大海开展各项调查。李琦说,担任组长对他来说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通过向后甲板三位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学习,让他很快掌握了各种作业的要领。
在生活中,李琦是个爱好广泛的人。刚到广海局,他就被选进舞蹈队进京参加中国地调局系统的文艺汇演。此外,他还是广海局篮球队的一员猛将。如今他又当选为广海局海洋地质勘查技术方法所的团支部书记。不出海的日子,李琦经常带着团员们开展各种活动,爬山、野炊、联谊,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就是这样一个阳光男孩,他的敬业,他的快乐,在太平洋的黑夜里闪着动人的光芒。
热心朴实的地学博士姚会强
1982年出生的姚会强是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博士,是航次的地质专业负责人,也是综合作业第三小组的组长。他头发自来卷,不值班时常穿一身篮球队服,像是刚刚锻炼完身体,他说话率真朴实,待人热心。
姚会强要负责检查所有地质专业作业记录班报和样品描述记录表,主要检查班报记录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样品描述是否全面、准确,对专业质量进行第一层把关。只要有样品取上来,不管是否值班,姚会强几乎都会第一时间来到现场。在本航段中,样品的种类主要是海底沉积物、钴结核及浅钻岩芯,不同种类样品的处理和描述方法各不相同。比如箱式取样获得的钴结核样品,首先要计算其覆盖率,然后根据其形态、大小,对钴结核进行分类,分别称重和描述,最后将其分装好,妥善保存起来。而浅钻岩芯则要按顺序将断裂的岩芯拼接好,测量结壳及基岩的长度,逐段描述,最后装入塑料管内保存。姚会强说,一个站位的样品取上来后,样品描述人员处理起来往往要三四个小时,有些刚开始从事样品描述的科考人员则需花费更长的时间。于是总能看到姚会强在地质室帮助别人处理样品,他对待每一份样品都像宝贝一样。
第二航段,姚会强的小组值早班,他每天都是起床最早的科考人员,提前到达岗位了解相关工作进展,进行工作交接。作业时,他习惯把最重的任务担负起来。有一次深海摄像作业,绞车操作员每隔一小时就更换一次,姚会强则一直盯着屏幕进行描述、记录,一刻也不休息。有的组员劝他休息一会,有的则开玩笑说:“这样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只能姚博士来。”
首席科学家助理邓希光是姚会强工作中的顶头上司。他认为姚会强知识丰富,这几年成长很快,如今已能独当一面。谈到自己的成长,姚会强说,邓希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工作后不断参加航次任务,让他有了更多实践的机会,能够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此外,航次中团结的氛围和进取的精神,不仅可以向经验丰富的前辈们学到很多东西,在和年轻人交流的过程中也使自己受益匪浅。
雷厉风行的“取样能手”王俊珠
第二航段里,记者下午总能在后甲板作业区看到一个皮肤黝黑、身材精瘦的小伙子,顶着烈日指挥作业。他一手拿对讲机,一手做着各种指挥手势,很酷的样子。他就是综合作业第四小组组长王俊珠,是常规地质取样设备负责人。
1984年出生的王俊珠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地质专业硕士。2010年,他来到广海局工作,开始和各种地质取样设备打交道。王俊珠说,箱式、多管、重力活塞、拖网,每种设备都有截然不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要想在深海中取得合格的样品,必须自己不断琢磨和积累经验。比如重力活塞取样,主缆、重锤缆和活塞缆之间的长度关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如果计算不好,要么无法取到表层样品,要么就会取到太多海水。而这种计算并没有固定的公式,别人也无法完全教给你,只能靠自己不断摸索。不断的实践让王俊珠对各种设备了如指掌,成为一名“取样能手”。前不久,在一次重力活塞取样中,王俊珠根据经验正确调试设备,取得了长达7.6米的海底沉积物样品,创下了本航次新纪录。
工作时,王俊珠雷厉风行,有什么活总是冲在前面。今年,“海洋六号”首次大规模布放锚系,7个锚系中,有5个是王俊珠的小组布放的。为了确保布放工作顺利进行,他提前了解锚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设备的原理,做到心中有数。作业时,他明确分工,沉着指挥,圆满完成了任务。
首席科学家刘方兰说,王俊珠身上集中体现了年轻人的灵活和创造性。面对问题,他善于思考,不死板。大洋23航次有段时间作业时海况较差,船前后摇摆严重,吊着设备的钢缆突然松弛又突然绷紧,瞬间力量很大。王俊珠担心拉力如果超过钢缆的承重极限,就会将钢缆拉断。他就开始琢磨,最后用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物理公式,粗略计算了不同情况下拉力的大小。结论是拉力大小直接由海况好坏来决定,对作业时海况好坏的要求有了较科学的依据。
第一次担任作业组长的王俊珠,遇到问题常常向经验丰富的技术员请教。他说,时间长了就发现各种作业都有很多“玄机”,遇到的问题越多,学到的就越多。
就是这样一批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能吃苦的年轻人,他们的“青春舞曲”欢快着太平洋的浪花,也奏响着我国海洋地质调查事业的明天。
(国土资源报 王少勇)
四名组长在地质室开会。左起:于彦江、王俊珠、姚会强、李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