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海洋六号”科考中的两件事
在茫茫大洋之上进行科考作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不可能一帆风顺。设备的故障、风浪的影响等都对作业的顺利进行提出严峻挑战。面对这些考验时,大家必须依靠团队的智慧、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胆识去战胜困难,确保航次任务的圆满完成。下面,我们不妨透过近日“海洋六号”在科考中发生的两件事情来了解大洋科考的不易。
连夜抢修万米光纤缆
“海洋六号”的万米光纤缆,外有三层钢丝紧密缠绕,抗拉抗弯,内有三根光纤和三根电力传输线,为缆端设备提供通讯和电力保障,是深海浅钻和深海摄像系统的主动脉。就在“海洋六号”紧锣密鼓地进行浅钻施工作业时,这根主动脉出问题了。
7月28日,当深海浅钻完成一个站位的取样,进行设备出水检查时,技术人员发现光纤缆打扭,导致挂浮球处外层钢丝有拧松的现象。了解情况后,临时党委立即召集相关技术人员开会讨论,经过慎重考虑,为保障作业安全,决定将这段外层松散的钢缆砍掉,重新制作光纤缆承重头和接线盒,尽快恢复浅钻作业。
早在去年的大洋23航次,刘碧荣、胡波、王俊珠和于彦江等光缆小组的技术骨干就制作过承重头和接线盒,由于那次是处女作,大家都在探索中前进,前后花了五六天时间。本航次出航前,为了提高光纤缆的通讯质量,也加班加点制作了一套新的承重头和接线盒。经过两次磨练,大家对制作过程已经了然于胸。
重新制作前,首先要对光纤缆进行放气,即放出一定长度的钢缆让其自由伸展和放松,消除自身的扭力。这样可以防止打扭现象的再次发生。完成钢缆放气时已是7月29日晚上11点,几名科考人员顾不上休息,继续奋战四个小时完成了承重头的制作。这项工作极其繁琐,需要将三层钢丝层层剥离,切割平整,将每根钢丝清洗干净再拉直,梳理成均匀分布状放入承重头再灌上胶水。承重头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拉力试验。深海浅钻在空气中的重量是2.8吨,拉力试验做到了8吨左右,数据显示新做的承重头符合安全作业的要求。
最后一项工作就是制作光电接线盒了,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光纤的焊接、检测和布线。7月31日上午,科考人员早早就开始了这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焊接光纤。光纤的直径只有0.025mm,肉眼很难看清,既不能抗拉更不能抗弯,把持着细如发丝的光纤,任何微小的晃动都可能导致其折断。由于前两次的经验积累,又有专用的光纤剥线钳,焊接过程进行的比较顺利,三根光纤都是一次性焊接成功。接下来的光纤布线和电缆接线都没有耗费太长的时间,下午3点左右已经完成了全部工序。8月3日,随着又一次浅钻作业顺利完成,光纤缆的抢修宣告成功,调查工作重回正轨。
深海浅钻历险记
8月6日,在茫茫太平洋上台风来临之前,“海洋六号”的科考队员们用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导演了一幕扣人心弦的浅钻历险记。
连日来,受周边多个台风的影响,海况时好时坏,使得“海洋六号”未能进行太多的有效作业,面对着90来个浅钻站位工作量,大家都能感觉到工作时间的紧迫。8月5日晚,风速13~14节,浪高1.5米左右,是可以进行浅钻作业的四级海况。科考队员们争分夺秒,立即投入到浅钻作业中。海上的气象条件可谓瞬息万变,仅仅过了几十分钟,海况就变得坏了起来,风速已达到18节左右,浪高也有将近2.5米,虽然启动着动力定位,但面对着大风和大浪,“海洋六号”随着海浪不停地左右摇晃、上下起伏,科考队员们的心也随之悬了起来。由于船只上下起伏较大,连接浅钻设备的光纤缆的张力瞬间变化很大,一会儿两吨,一会儿五六吨,为了设备的安全,绞车操作员不得不将放缆速度降至20米每分钟左右,仅是平时正常放缆速度的一半,这意味着这个站位作业时间将是正常时间的两倍。大家立即警觉起来,各项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绞车操作、绞车仓巡视、滑轮巡视、后甲板巡视,大家各司其职,生怕此时哪个环节出问题。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浅钻终于安全到达了2100米深的海底。随即有序地进行着底打点、绝缘测试、设备上电。开钻了,通过摄像头发现,海底被一层灰白色的沉积物覆盖,钻机的钻进速度也很快,但并没有看到以往钻到结壳时的“黑烟”冒出来。“难道没有取到合格的样品?”大家原本紧张的心情又增加了疑问与焦虑。
钻进完成了,绞车操作员小心翼翼地回收着设备。此时海况已经越来越差,不得不继续减小设备回收速度,作业组长李琦不停地走到甲板观察海况和船的摇晃,每一次大的起伏或者摇晃,都牵动现场作业人员紧张的神经。设备出水还有1000米、500米、300米、100米,正常情况下仅需2个小时的浅钻作业,现在却非常漫长,大家焦急地等待了4个小时后设备才露出水面。
虽然设备出水至收回至甲板面仅仅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但此时科考队员们的心情并没有放松,接下来的这几分钟决定着浅钻是否能安全回到甲板。此时船只左右摇晃得厉害,面对着近三吨重的大家伙,要全靠人力拉着绳索来维持设备的稳定,尽可能地使设备平稳地落至甲板上,不至于左右摇荡起来。凭借着大家娴熟的配合,大家全力拉紧绳索,终于将设备顺利收至甲板面上。固定好设备之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拆开钻杆,都想尽快解开心中的疑问——到底有没有取到样品?“成功啦!”随着这一兴奋的大喊声,大家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为这次紧张的浅钻历险记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国土资源报 王少勇)
科考人员胡波正在全神贯注地剥光纤
光缆小组成员齐心协力,连夜赶制承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