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被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引起了全球工程界的极大关注,也刷新了世界民众对“中国制造”的认知。从概念提出到建成通车,港珠澳大桥项目历时30多年,这宏伟工程的背后,也凝聚着海洋地质工作者的心血。广州海洋局副局长雷勇就是港珠澳大桥工程选址的参与者。
雷勇告诉《海洋与渔业》记者,港珠澳大桥,早期的概念即伶仃洋跨海工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完善香港与珠三角西岸地区的联系,香港商人首次提出建设连接香港与珠海的伶仃洋大桥;1989年,珠海市政府公布伶仃洋大桥计划;后来,建设伶仃洋大桥与琼州海峡跨海大桥被交通部列入“九五”期间(1996-2000年)重点建设的“两纵两横”国道主干线和三条重要路段计划。雷勇透露,“199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伶仃洋跨海大桥工程项目后,广州海洋局‘奋斗五号’钻探调查船即承担了这一工程选址的前期勘察任务,我作为航次的项目负责人,参与和见证了这一跨海工程的选址历程。”
“工程地质勘察方法主要包括钻探和物探两种手段,伶仃洋处于淡水和海水交汇海域,物探方法不理想,我们主要用钻探方式对沿线桩基承载力和岩土力学特征等进行评估,在珠海和香港之间的海底‘钻’出一条路来,以查明地层断裂带或含气地层等地质灾害因素。”据雷勇回忆,经过钻探和物探调查,完成了勘察选址工作。后来,又历经变化,原只限于香港与澳门间的伶仃洋跨海工程成为了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港珠澳大桥项目。
据介绍,除了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海洋地质调查和能源、矿产资源调查研究以外,广州海洋局还先后承担了核电站物探勘测工程、琼州海峡跨海工程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及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广州海洋局围绕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编制了《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首次开展澳门海域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开展广东省及海南省海砂资源调查,公开发布基础地质数据。雷勇表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精准的地质服务。”
(记者:方琼玫 通讯员:薛俊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