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海洋与渔业杂志: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光学: 从“望洋兴叹”到“深海探宝”

发布时间:2019-05-28

  

  随着2017年我国向世界宣告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圆满成功,试采工程主要承担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下称广州海洋局)逐渐走入大众眼帘。 

  广州海洋局已走过56年辉煌历史,从建局之初租用货轮、外借仪器设备,到今天拥有7艘海洋地质、地球物理、钻探科考船及大量世界一流技术装备;从起步时的渤海湾近海调查到如今的踏遍中国海,走向太平洋、印度洋、极地;业务范围从最初的滨海调查、油气资源调查扩大到油气、水合物等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综合地质调查,该局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与地质调查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广州海洋局副局长张光学表示:“我局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海洋地质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实现了从‘望洋兴叹’到‘深海探宝’的跨越式发展。” 

海洋“探宝”与科学研究并重 

  张光学告诉记者,海洋地质调查要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等重大战略需求和生态文明建设,除了探测石油、天然气,也要开展海洋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上世纪60年代建局之初,在渤海开展近岸地质调查;70年代后,为了破解南方能源紧缺问题,按照老部长李四光和广东省老领导陈郁的要求,从南京搬迁到广东湛江,开展北部湾、珠江口油气调查,在改革开放之初,取得了珠江口油气资源的重大突破,为中国经济腾飞提供了坚强的能源保障;80年代,广州海洋局大力开展深海大洋资源调查;90年代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研究,真正从近海走向深远海。 

  经过50多年的改革发展,广州海洋局取得了骄人业绩,有力推进了海洋区域地质、油气地质、矿产地质、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大洋与极地地质、环境地质与工程地质、地质大数据与信息化及海洋高技术等多领域的海洋地质工作。 

调查手段有了质的飞跃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支撑和引领了海洋地质调查事业的发展。”据张光学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调查装备和技术落后,广州海洋局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聚焦在近海。随着科技进步,海洋地质调查从浅海走向了深海、远洋、极地,调查范围及工作精度不断提高。“例如对深水区可燃冰探测,开始时使用二维地震调查,可以粗略圈出成矿远景区带;加密测试形成准三维地震调查,可粗略圈定矿体,预测资源量;现在,采用小道距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探测,可以准确摸清矿体储量及其特征。在取样方式上,从原来的浅水盲取,发展到现在的可以实现深水海底高清可视化目标取样;取样手段也多样化,有重力取样、ROV取样、深海钻机取样等。调查船种类也不断丰富,‘海洋六号’综合调查船,更是成为当今我国海洋综合调查船的建造模板。我国设计制造、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的深海遥控潜水器‘海马’号,在投入海上生产后已下潜近百次,先后取得了发现‘海马冷泉’、创造多项深海作业纪录等重要成果。” 

海洋地质工作存有短板

  “虽然我国海洋地质调查水平和业务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不足。如近海调查程度低,深远海调查研究相对落后,浅海动态监测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近岸地区的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平衡要求等。”张光学指出,海洋地质调查工作需要克服气象、海况、安全、外交及装备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可预见的情况纷繁复杂。他举例说,潮间带是人类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很密集的区域,涉及到红树林、滩涂、珊瑚礁等生态脆弱的地带,但调查船进不去,难以掌握基本状况,现在正探索运用无人机、无人艇等开展探测。另外,深海探测设备的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我国还需加快提高深海调查装备自主研制能力。 

持续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广州海洋局因国家需求而生、因海洋油气而起、因水合物而兴、因公益服务而立、因科技创新而盛、因国际视野而扩。”短短几句,张光学概括了广州海洋局56年的发展历程,他表示,未来,海洋地质调查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广州海洋局将持续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服务和支撑。首先,要在重要海区关键构造带实现中、大比例尺的示范性综合调查,摸清关键海区地质结构,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为海洋经济建设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区域科学依据,为国家海洋资源以及国民经济服务;其次,继续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海南岛海岸带地质调查,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等蓝色海湾发展提供地质方面的支撑服务;第三,要继续开展海洋矿产、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专项调查,掌握资源分布状况,为后续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记者:方琼玫 通讯员:薛俊辉)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