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地质组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8-10-16

 

 

  大洋51航次地质组的带头大哥是首席科学家助理韦振权,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为“韦哥”。韦哥是非典型的七零后,长相帅气,文艺范,但做人相当低调,非工作时间总是穿着一身黑,工作的时候专注、严肃、一丝不苟、“锱铢必较”。

  记得第一次韦哥给我们地质组进行岗前培训,由于这个岗位要求记录的表格较多,韦哥将ppt打印出来分发,以方便我们边听他讲边有记录模板在手边以便领会要义。进入正式工作后,我们还是会时不时的翻翻韦哥的ppt讲义,对比自己填写的班报,看看有没有疏漏。

  地质班报要记录的东西很多,可分为四种:一是作业过程的描述,就是对于某种作业手段,包括浅钻、ROV和规模取样器的整个作业状态节点的时间、位置、底质等信息进行记录;二是地质样品描述,对于获取的地质样品,包括结核、结壳、基岩、沉积物的详细信息的准确描述。除了以上两种主要的还有富钴结壳厚度和丰度统计表以及样品管理信息登记表。

  地质描述人员除了记录班报外,还要完成一个样品从取样设备取出到进入样品库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包括好几个环节:当新鲜的地质样品取上来,第一时间进行拍照,拍照所需要的站位名和比例尺都要提前准备好,拍照对于样品的整体性和样品的细节都要分别体现。完成拍照后,称重、测量尺寸、分层描述、填写班报。其中分层描述是整个工作流程的技术核心,充分展示了样品描述人员对地质样品的认识和理解。样品颜色、岩性、粘性、固结程度、杂质成分、胶结组分等等各类参数的记录形成了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为样品后续在实验室分析测试提供最原始的参考。描述完成后要对样品进行包装封存入库,不同取样方式对样品的入库要求不同,有些装袋就可以,有些需要包上保鲜膜标志好顶和底装入塑料样品管,不管哪种保存方式,都要最大限度保持样品的完好性和最大程度的可还原现场性。

  繁琐的这一系列操作要求地质描述人员心思缜密,每个步骤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因为是跟珍贵的地质样品打交道,需要轻拿轻放,用心爱护,不允许出任何纰漏,韦哥带领下的这个小团队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敢有半点马虎。我们这个小团队一共有四个人,我是小组长,组员有王衍棠、杜文波和唐江浪。我、文波和江浪来自区调所,都是第一次参加大洋科考。我作为船上唯一的女性科考队员,被大家称为“鑫哥”,主要是因为我身材高大魁梧,性格够man,当然工作的时候,真正的男人们都会帮我分担抬样品、架LED光源、包装等体力活,就像我的“副描”李强跟我配合得无可挑剔。“波浪组合”的两位同学各有特点,文波专业知识扎实,对各种地质岩性了然于心,即便碰上结构复杂的岩心仍是十分淡定,他表面上玩世不恭,内心却十分细腻。唐江浪是值大夜班的,刚作业头几天,他对作息时间不太适应,在纠结与恍惚中才逐渐的适应过来,喜欢上了充实的夜班生活,如果碰上机器检修,他没事干就会很烦躁,如果是样品一个接一个的上来,他才觉着爽快。江浪的字写得特别漂亮,看他写的班报就是一种享受。来自矿产所的王衍棠教授特别仔细,生怕出半点差错,干活的时候严肃而紧张,有着老同志惯有的认真做派,他心态平和,对于样品流程的每一步都慢慢琢磨,一个人埋头干,不怕活多活累。

  一个航段下来,我们这个团队在韦哥的带领下,已经完成了55个地质站位样品的地质描述工作。我们相互学习,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第二个航段刚刚开启,地质描述组的故事未完待续。

(聂鑫)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