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实验测试所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海北部水合物分解释放的微体古生物和沉积记录及其环境效应”结题报告顺利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审核,顺利结题,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南海北部水合物分解释放的微体古生物和沉积记录及其环境效应”项目通过对南海北部含水合物钻孔沉积物进行高分辨率底栖有孔虫碳氧同位素、自生碳酸盐岩和自生矿物同位素及地球化学元素、碳14加速器质谱(14C-AMS)测年和铀/钍(U/Th)测年等分析研究,从而寻找地质历史时期水合物分解释放的沉积地球化学证据。该项目取得多项新发现和创新性成果:
一是首次在南海晚第四纪发现底栖和浮游有孔虫δ13C值极负偏事件,该发现对揭示有孔虫碳同位素负偏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找到示踪海底强烈甲烷渗漏和水合物分解事件的新指标----钼(Mo)的强烈富集,能够更好地示踪地质历史时期甲烷渗漏的强度和大规模的水合物分解事件;三是含水合物岩芯中黄铁矿硫同位素的组成特征明显,对指导水合物勘查、了解水合物成藏模式及甲烷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共完成各类样品测试1130样项,分别在《Chemical Geology》、《地学前缘》等9家中外期刊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论文2篇,EI论文6篇,核心期刊论文5 篇,研究成果先后在《中国国土资源报》和《中国矿业报》等多家专业媒体进行了报道。
(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