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海洋四号”航行日记

发布时间:2018-09-28

  

  八月份是广州最热的时候,今天太阳很毒,甲板面最高温度估计有四十多度。中国地质大学的王猛和陈凯两位老师带着学生以及方法所后甲板兄弟还在吊装设备上船,固定绑扎,一切工作井然有序。从“海洋四号”船9号靠码头以来,他们就一直在忙碌,着手各种用电设备的需求和连线方式,将上船设备逐一安装、调试和固定。这个航次上船设备较多,包括两个标准的20GP集装箱、两台发射电缆绞车、3台发射机、23台接收机、两套拖曳接收机,还有仪器箱等等,净重量约有二三十吨,这些都需要他们亲力亲为指挥吊装。每天从8点半干到晚上9点,在如此高温天气进行这么长时间工作,辛苦可想而知。王猛和陈凯老师带领的地大北京团队已经是我们的老熟人, 2010年8月我还在“海洋六号”船工作时与他们有过合作,记得从那时候起之后每年南海都有他们的项目海试。 

  8月19日   晴   珠江航道 

  上午10点半,随着汽笛的一声长鸣,“海洋四号”缓缓离开打捞局码头,执行今年第六航段任务。这航段主要任务是可控源电磁设备和热流取样的试验,是我们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和地大北京合作的科研项目之一。由广州海洋局重磁室的罗贤虎主任和地大北京的王猛、陈凯两位老师带领的学生团队出海试验和作业。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的原理大概是这样:船上发电机送电到集装箱的专用升压变压器),通过深拖缆中的电力线到近海底的发射机拖体,拖体离海底25-100米。甲板端监控单元利用深拖缆中的光纤远程控制在近海底的发射机拖体,通过海下的发射机、发射电缆和发射电极,向海水激发人工源电磁场信号。该信号经过海底地层后反射回来,提前沿测线投放的海底接收机采集那些携带了地下介质信息的电场和磁场信号。最后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分析和反演成像,为水合物开采提供介质电性信息的参考。 

  这次,第一次出海的新面孔较多。到后边检查舵机时,船边几个学生拿着手机在拍照岸边的美景,神情看似有点激动,他们好像还不知道后续晕船和海上工作的艰辛。珠江水道来来往往的船只和两岸的各色建筑、山景,对于在北京读书的他们来说,应该是一段不错的经历。 

  8月23日   阵雨   神狐工区 

  自从来到神狐工区后,天气一直不好,大多数时间阴雨绵绵,一两米浪,前两天加班加点克服雨天和船舶摇摆,按原计划把二十多个接收机投放到海底。今天开始放拖体进行试验。经过多次调试后,可控源电磁发射设备工作正常,反馈数据正常。发射机在近海底的发射电流为400-500A,王老师他们与我们轮机部同时监测发现,船电这块没有任何问题,功率负荷不到30kw。晚上10点钟,完成当天测试任务后,王老师找到了我,说有一个问题需要帮忙解决:装在集装箱里面的甲板变频升压单元发热量过大,集装箱的挂式空调制冷量不足,内部温度降不下来,导致设备高温报警。商量后我们决定给集装箱装一台抽风机,把变频器产生的热气往集装箱外面抽。第二天,我们按照这个方案对集装箱进行了一些改造,事后再也没有发现设备发热报警的情况。不过,开门的时机需把握在34°这个上限,否则可能在集装箱内部的仪器上产生冷凝水。这也提醒我们,后续类似集装箱内的散热问题需要注意,虽然开门可以暂时解决散热问题,但是如果碰到潮气或盐雾较重的天气,开门可能带来绝缘电阻下降。建议他们在集装箱内添加水冷空调,不过成本相对较高。 

  8月28日   阵雨  神狐工区 

  神狐工区的拖体测线试验完成后,开始回收接收机。这两天依然有两三米浪,为了不影响后期作业,在安全前提下白天回收接收机,昨天回收了9个,还有13个。后甲板发射了声学释放信号后,接收机浮出水面,驾驶员熟练操纵船舶慢慢靠过去。做到了一次靠近,100%回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主要难点有:1、涌浪大,驾驶员要操控好船舶的速度和距离,便于后甲板人员勾住接收机;2、由于涌浪问题,接收机在海面上下浮动大,不容易勾住.勾到后,大家协调配合,沿船边拉到后甲板再用吊机吊起来。所幸的事,驾驶员和后甲板工作人员都是熟手,相互配合比较好,回收过程相对顺利。用两天时间回收了18台接收机,其中两台因为Fugro(辉固)钻探船的影响,待航次结束后再过来回收。 

  8月29日  阵雨  航行更换工区 

  今天是结束神狐工区的日子,也是没有网络的第9天了。我们出海第二天因为网络设备故障没有网络。随后船上动员各路民间高手给网络设备把脉后还是找不出故障原因,只能接受没有网络的日子。这对于患上了“手机依赖综合症”的我们来说,日子很是煎熬,感觉度日如年。在无奈接受了现实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已经慢慢习惯了离开网络的日子。有事情和家里联系就打卫星电话,因为话费较贵,也是匆匆忙忙交代几句就挂掉电话。无网的生活,反而觉得无比轻松,没有了外界的干扰,干活时候比较专心,下班的时候看看电视或者聊天、喝茶、看书,真是惬意啊。虽然没有网络,反而增加了大家的融洽度和凝聚力。 

  9月2号   晴   琼东南工区 

  晚上9点左右,没有上班的同志齐聚餐厅,看亚运会男篮决赛,为中国队加油时,接到电话通知,见习三副小向肚子疼地厉害。医生初步诊断结果是急性尿道结石。尿道被堵,以船上条件只能止痛,必须尽快送医院碎石。船长在请示队领导后,马上起航前往三亚,从工区到三亚需要到明天早上7点左右。医生也对小向做了相应处理,包括吊消炎针、服利尿冲剂等。两个小时后,小向感觉疼痛感稍退,而小便不顺畅还是存在。船上安排同一宿舍的另外一个见习三副好好照看,有情况及时报告。所幸一夜平安。 

  9月3日    晴    三亚 

  早上7点钟,小向在船上医生和其它两位同志的陪同下,坐交通艇下船,前往三亚人民医院,检查后确认了医生的初步诊断,并顺利碎石。特意坐早班飞机赶过来的船队余天明副队长接到小向,准备第二天一起返回广州。这次突发的病情,局里和船队比较重视,迅速做出相应指示,而船上快速而正确处理,也保证了人员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在昨天得知我们要到三亚抛锚时,船队领导也及时通知网络服务商到船上修理网络设备,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故障解决,我们又可以继续使用网络。船队领导对生病的小向如此重视和及时排人来维修网络设备,真是值得点赞。这也让大家的向心力进一步加强,为在广州海洋局工作而感到心安和自豪。 

  9月9日    晴    琼东南工区 

  下午4点,值班的大管发现1号发电机有一个缸发生异响,换上备用发电机后,停机检查,怀疑是排气阀故障,需要吊缸更换。我们船三台发电机,平时使用两台发电机,一台备用,现在出现可疑故障,必须马上排查故障,保障备用设备的正常。轮机长召集了已经下班的大管、二管和机工长进行抢修。先把缸头各种附属连接管路拆开,再用葫芦把缸头吊出来。检查后发现是排气阀阀座变形,导致阀杆下沉产生异响。更换阀座后,装回各管路和接头,完毕后试车正常。这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25分了。像这样的冲锋式检修虽然不是经常发生,但是为了不影响后续正常工作,不管面临多大困难,轮机部也要想尽办法尽快排除故障。 

  9月13日    晴   琼东南工区 

  今天终于完成了这个工区的可控源电磁生产试验,并顺利回收所有接收机。在这次琼东南工区,地大北京研发的1500A发射机进行了充分测试。在船舶有限的条件下,利用单船开展了双船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船电部分,1500A发射时,总负荷增加量不足100kw,完全在我们发电设备的可承受范围之内。利用单船开展双船的测试,也是他们调查部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想法。在外人看来不可能的事儿,他们却安全顺利地做完。据调查部的同事讲,此次大功率的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创下了我们国内最大发射电流、最大发射源偶极矩、最大规模海洋电磁生产探测作业等多项纪录。为他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自从到琼东南工区以来,天气一直很好,风平浪静,但是也给后甲板作业带来一个困难,就是太阳直射比较强、后甲板温度很高,就像在火炉中干活一样。据观察,海上要么雨天,要么太阳高照,很少有阴天,晴天时候连云朵都没有。在这样的工况下持续干了十多天后,后甲板作业的人员都晒成黑炭,好像刚援非回来一样。特别值得夸赞的是,好几个新上船的地大北京的男女学生,工作一丝不苟,不管是面对酷热还是风雨,没有一句怨言,晕船反应早已克服,工作状态积极乐观。这种顽强拼搏和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着实让人佩服。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继续传承下去。 

  9月16日     晴    西沙群岛 

  当这航次工作接近尾声时,超强台风“山竹”来袭,我们不得不避开台风路径,跑来西沙群岛抛锚避风。“山竹”今晚5点在广东江门登陆了,没有之前一直报道的17级强台风,只有14级。“山竹”对我们更是没有多大影响,只有6/7级风,船上一切正常。 

  9月21日     晴     神狐工区 

  在回收完最后的两个接收机后,我们返航广州,宣告这个航次的结束。现在回想起来,这个航次中间其实经历了不少波折,在局领导和船上领导小组的指挥下,船上各部门通力配合,从容应对,战胜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的任务。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的生产作业顺利完成,以及海试中创了这么多项国内记录,我们也为能参与到其中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李华龙)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