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广州海洋局在海洋孢粉沉积研究中取得新成果

发布时间:2021-08-13

 

  近日,爱思维尔出版社旗下海洋地质领域期刊《Marine Geology》发表了论文《Increasing terrigenous pollen input in the late Holocene: Indications of intensive human activity and accelerated delta plain progradation》(晚全新世陆源孢粉增加:指示增强的人类活动与加速平原扩展)一文,展示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研人员近期在海洋孢粉沉积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

  海洋孢粉作为陆源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和百分比特征反映了孢粉来源地及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研究人员通过对2015年中德合作联合航次获得的位于南海北部陆架岩芯SCSF47进行孢粉分析及研究,证实岩芯中孢粉主要来源于珠江携带沉积,在近3000年以来,沉积浓度显著提高,结合海洋表层孢粉分析,岩芯位置距离孢粉源地在3000年以来向海方向推移近45千米左右,代表了孢粉源地在晚全新世由珠三角流域向珠三角平原的转换,以及三角洲平原在近3000年的快速扩展。同时,孢粉记录中指示人类活动的松属花粉、芒箕属、禾本科以及炭屑含量在晚全新世显著增高,以常绿栎为主的天然亚热带植被有所减少,结合其他陆地钻孔孢粉和考古记录,指示了此时随着全新世平原的扩展,人类活动也明显增多,从而完成了珠三角人类生存方式的变更,其刀耕火种的模式也导致了珠江携带的泥沙增多,使得河口进一步淤积,海岸线继续向海推移。

  该研究对珠江口人类活动、滩涂湿地演化以及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背景下海岸线及滩涂湿地的演化规律等后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岩芯位置(a)、珠三角平原扩展历史(b)及孢粉浓度变化特征(c)(图1)

 

指示人类活动的花粉及炭屑记录在晚全新世显著增强(图2)

  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广州海洋局实验测试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余少华,合作作者包括陈芳,荆夏,陈炽新,庄畅,李强,周洋,夏真,甘华阳等。该研究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首批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1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06049,91228201)、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160217,GHZ201100311)联合资助。

(余少华)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