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资料处理项目是资料处理研究所承担的我局首次侧扫声呐资料处理项目,针对侧扫声呐资料自身的特点,采取了海底线精确跟踪、斜距改正、TVG校正、 测线分割与合并、图像镶嵌与拼接等技术手段,得到了理想的处理效果,达到了侧扫声呐资料处理的预期目标,为今后我局侧扫声呐资料处理积累了坚实的经验,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基础数据。
一、项目概况
我局虽然开展侧扫声呐资料采集工作多年,对侧扫声呐资料的认识和了解主体现在采集过程中原始声呐图像现场回放与纸质记录,并未对资料进行各种必要的改正,应用上很难满足底质勘查与识别的要求,存在着几何畸变多、噪点多、分辨率低、缺乏地理信息,加之纸质剖面调阅极不方便,容易受保存环境影响,不利于长久保存等缺点。与采集相比较而言,我局的侧扫声呐资料处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迫切急需探索出一套适合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侧扫声呐资料处理技术方法。
2015年我局开展了南海某海域的侧扫声呐资料处理任务,工作量3484.9km,处理工作历时5个月。工区海域海底底质比较复杂,主要为泥沙、泥地,兼有少量砾、及岩石。原始侧扫声呐资料数据量巨大,加之侧扫声呐数据处理多涉图像处理,对项目组、处理软件及计算机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组在处理过程中查阅相关文档、学术论文,请教国内外侧扫研究专家,采取了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取得了理想的效果。2016年1月4日上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专家对我所承担的“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某海域综合地球物理)2014年度侧扫声呐资料处理项目”进行了验收,获得评审专家的充分肯定,获得了优秀级。
二、成果简介
通过对侧扫声呐原始资料进行解码,完成了对批量XTF格式侧扫声呐数据的信息提取及统计参数计算,包括以下参数: 测线文件名、采样设备、记录程序、数据标准、采样间隔、采样点个数、总PING数、测线长度、斜距量程、覆盖面积等。对侧扫声呐瀑布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了高质量、高分辨率、具有地理坐标信息的条带声呐图像,有利于海底底质及地形地貌的判读,满足水下调查定位需求;对条带声呐图像进行镶嵌处理,实现相邻条带图像的拼接,得到大区域大范围的水下地貌声呐图像。
项目组展示了特殊地貌的高分辨率侧扫声呐图像,其中沙波、沙脊及海底管线清晰可辨,高分辨率的侧扫声呐图像为后续的海底底质识别与分类提供了高质量的基础数据,同时对整个工区的海底底质类型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处理后形成侧扫声呐图像属于数字化的成果数据,便于保存,可视化程度高,方便用户高效快速的调阅与查询,应用高效化,满足不同地质调查的需求,也为后续侧扫声呐数据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智能化提供了基础。
三、成果意义
1.提升了我局侧扫声呐数据处理技术,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现场回放及纸质记录的状况,实现了侧扫声呐资料成果的数字化及信息化。
2.本项目是我局首次开展的侧扫声呐资料数据处理工作,项目组成员在处理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侧扫声呐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解决了一些侧扫声呐图像处理的难点,总结出了一套适合现有侧扫声呐数据的处理流程,处理成果值得肯定。
3.侧扫声呐数据的处理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区域地质调查等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基础资料和科学可靠的技术手段,为我局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调查、勘探、区域地质与综合研究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意义重大。
图一侧扫声呐资料处理前(左)后(右)效果对比图

图二 几种典型地貌侧扫声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