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原子能机构实施全球海洋监测项目,效果良好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7月7日讯,该机构于2024年启动的全球海洋监测项目在过去一年中取得良好成效。项目聚焦海洋酸化、污染物及蓝碳评估等领域,借助核科学与同位素技术,通过技术培训、区域协作和标准化流程,强化各国海洋监测能力,推动海洋可持续管理。在该项目支持下,泰国全面提升了其海洋污染物监测能力;菲律宾用“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测定”技术增强有害藻华预警,降低了海洋健康损害风险;亚太地区科学家在印尼和泰国红树林发现了大量蓝碳,为湿地保护提供依据;哥伦比亚和古巴通过区域观测站,为拉美18个国家应对海洋酸化提供了关键数据,有助共同应对海洋生态挑战。近期,该项目成果获得联合国肯定。IAEA表示,将继续扩大项目规模,协助各国填补海洋监测专业技术知识的空白。(信息来源:IAEA官网)
(二)一个海面无人船队加入,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持续扩大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7月4日讯,由9个国家40个机构联合打造的海面观测无人船队“SUN Fleet”加入GOOS,成为这个新兴海洋观测网络的组成部分。该船队由多种水面无人艇(USV)组成,旨在建立可持续的全球USV市场,提供FAIR(可查找、可访问、可互操作、可重复使用)和多种用途的海洋观测装备。USV船队配备能测量海洋和气候26种基本变量的传感器,可在偏远和恶劣区域测量海气界面物质能量循环、生物地球化学等过程。此外,其数据能在数分钟内输入操作模型,可显著提升极端天气和海洋生态预测能力。GOOS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主导,是全球海洋观测和系统协调的国际平台之一。(信息来源:GOOS官网)
(三)美国在马里亚纳海沟东侧开展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查
美国罗德岛大学(URI)7月7日讯,在由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海洋探索合作研究所(OECI)牵头,罗德岛大学、美国海洋能源管理局(BOEM)、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及初创科技企业Orpheus Ocean参与的调查航次中,马里亚纳海沟东侧资源调查任务已经完成。科学家搭乘“鹦鹉螺”号(Nautilus)科考船,利用新型自主水下潜器(AUV)对马里亚纳海沟东侧5600米深海底的多金属结核进行了首次高清成像摄影。本航次服务于USGS“全球海底矿产资源调查”项目,将通过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调查和地质、海洋学资料采集等手段,获取关键环境基线信息,增进美国对深海资源的了解,以推动后续的深海资源评估和科学决策,促进深海采矿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信息来源:URI官网)
(四)英国全球水下中心发布《海底电缆指南》
为推动关键海域能源基础设施的可持续运行管理,英国全球水下中心(GUH)于7月2日发布了《海底电缆监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由GUH联合英国可再生能源公司等行业领军机构共同制定,涵盖海底电缆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电缆监测系统的选择、安装和使用提供实践建议等方面。《指南》指出,采用实时监测技术可主动识别隐患,降低80%故障风险。此外,通过建立数据驱动的预防性维护体系,减少被动检查负担,能保障电力传输的稳定性。GUH是由英国Subsea UK项目发展而成的一家行业战略研究机构,旨在提升英国水下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此次发布的《指南》是GUH提升英国海底电缆产业地位的重要举措。此前,GUH已通过发布白皮书、成立产业论坛等,推动英国打造漂浮式海上风电电缆系统全球中心,强化能源安全并支撑行业可持续增长。(信息来源:GUH官网)
(五)欧洲渔业管理研讨会召开,探讨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方案
西班牙海洋研究所(IEO-CSIC)7月7日讯,由欧洲地平线2020 SEAwise项目联合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ICES)、地中海渔业总委员会(GFCM)等机构主办的“实施基于欧洲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BFM)”研讨会于6月30日—7月3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会议综合评价现有及新兴的渔业管理方案,探讨不同管理方式面临的复杂性、相互依赖性及数据不确定性等挑战,交流创新解决方案,旨在推进欧洲渔业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会议由西班牙生态转型和人口挑战部资助,旨在加强国际海洋治理,推动海洋保护。(信息来源:IEO-CSIC官网)
(六)橄榄岩矿物辐射热传导对俯冲板片的温度有重要影响
海洋板块的俯冲过程及其携带的水分对地球深部水循环和板块构造运动具有深远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在模拟俯冲板块热演化时,往往忽视了矿物的辐射热传导对板块温度的影响,这限制了人们对深部水循环和板块动力学的理解。德国波茨坦大学的学者首次在模拟地球深部条件下测量橄榄岩矿物的透明度。研究人员采用激光加热金刚石压腔实验方法结合高温光谱分析,研究了橄榄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辐射热传导特性。研究发现,橄榄岩在地幔条件下对红外光透明,其辐射热传导占总热传导的40%,显著影响俯冲板块的温度分布。研究表明,唯有年龄超过6000万年且俯冲速度超过10厘米/年的古老海洋板块,才能将含水矿物携带至410—660千米深处的地幔过渡带(MTZ)。研究揭示,辐射热传导增强的快速加热过程会导致含水矿物在更浅的深度分解,可能触发70千米深处的俯冲板块地震。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文献来源:Enrico M, Alexander K, Sergio S, et al. Olivine's high radiative conductivity increases slab temperature by up to 200K[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16: 6058.
(七)海底热液活动释放磷,促进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
磷是生命起源和演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早期地球海洋中磷的来源和分布一直困扰着人们。日本东北大学的学者采用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澳大利亚西部出露的海底玄武岩(年龄约34.55亿年)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热液活动可从岩石中浸出磷,使早期海洋中磷的浓度显著增加,因此推测海底热液活动可能是早期地球磷的重要来源。研究表明,这些热液活动释放的磷可能达到了现代海水浓度的1000倍,为早期海洋提供了丰富的磷,并可能为早期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营养物质。成果发表于《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学报》(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文献来源:Yuya T, Takeshi K. Phosphate behavior during submarin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of ca. 3.455 Ga basaltic seafloor rocks from Pilbara, Western Australia[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25.
(八)波浪可以显著影响海洋碳储存,造成南北半球差异
海洋是地球的重要碳汇,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化。波浪会产生气泡,促进气体在海洋和空气之间的交换,但传统海洋碳循环模型仅考虑风速,忽略了波浪的关键作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全球海洋模型,揭示了波浪对海洋碳交换和储存的影响。研究发现,波浪破碎会导致局部气体交换的强烈波动,尤其在风暴期间交换率会显著升高。波浪活动还促进了海洋中的碳储存过程,将碳输送到不同水层。研究预测,波浪因地区差异造成南北半球的碳储存失衡:南半球因持续强波浪作用可储存更多碳,而北半球因陆地遮蔽较多、波浪作用对碳储存促进作用较少。研究强调,波浪效应对海洋碳吸收至关重要,忽略波浪作用可能导致模型错误地估计短期局部变化,进而影响气候干预预测效果。成果发表于《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文献来源:Rustogi P, Resplandy L, Liao E, et al. Influence of wave‐induced variability on ocean carbon uptake[J].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025, 39(6): e2024GB008382.
(九)北海海底识别千米级巨型砂体,形成于大规模重力过程
在大西洋北海北部的渐新世和中新世地层中,普遍存在大型砂岩体侵入现象。尽管人们对这些砂体已经进行了30多年的研究,但它们的起源仍未有共识。近年来,这些砂体作为潜在的碳封存载体日益受到关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与工业界合作,利用高分辨率3D地震成像,结合数百口钻井的岩石物理测井和岩屑矿物学数据,识别了规模达到千米级的巨大砂体。研究发现,这些砂体具有更液化、更年轻、密度更大以及未固结等特点,并与软质沉积物在测井结果上形成了新老地层反转的现象。结合周围地层结构,科学家推测,数百万年前的地震或地下压力突变导致了海底大规模砂体液化,这些高密度的砂体经过重力作用,通过断层等裂隙向下沉降,挤压了下层多孔软泥并使其向上漂浮,最终积累并形成了深海软泥覆盖巨大砂体的现象。科学家认为,这种巨大砂体是相对密封的海底地下空间,可能是油气赋存与二氧化碳封存的理想场所。成果发表于《通讯-地球与环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文献来源:Rudjord J E, Huuse M. Km-scale mounds and sinkites formed by buoyancy driven stratigraphic inversion[J].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2025, 6(1): 1-11.
(十)北冰洋在过去75万年中只存在季节性冰架,浮游植物大量繁殖
有学者基于海底地貌和地球化学记录,推断北冰洋-北欧海曾经存在厚约1公里的极厚冰架,但这一冰架的基本特征和存在时间存在较大争议。挪威地质调查局研究人员利用代理数据(如生物生产力指标)和数学模型,研究了北极-大西洋门户(AAG)和北欧海两个地点的冰架存在情况。研究指出,在过去约75万年中,没有证据支持连续的冰架存在。反而,该研究发现了该段时期的冰期和间冰期存在持续的季节性海冰,以及开放水域中大量繁殖的浮游植物。研究者认为,即使极厚冰架曾存在过,也只是局部或短暂现象,而非长期覆盖。这表明了北极海冰在气候变化中的韧性,并强调了季节性海冰对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该研究挑战了“泛北极冰川假说”,为理解地球历史气候变迁提供了新视角。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文献来源:Knies J, Smik L, Song P, et al. Seasonal sea ice characterized the glacial Arctic-Atlantic gateway over the past 750,000 years[J]. Science Advances, 2025, 11(27): eadu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