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47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在意大利米兰召开
第47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ATCM)暨第27届南极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CEP)于6月23日—7月3日在意大利米兰召开,58个协商国和非协商国派出代表,450余名观察员、受邀专家参与相关活动。会议聚焦讨论了覆盖南极条约体系的一系列议题,包括《环境议定书》的实施进展,以及科研、教育、推广和安全工作的沟通交流等,重点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对南极动物的影响、南极微塑料污染的情况和应对策略、南极环境变化的影响、南极合作机制的优化、南极旅游业的规范化等主题进行了讨论与协商。会议选举了1名智利学者为新任《南极条约》执行秘书,但并未就加拿大和白俄罗斯获得协商国地位的申请达成共识。下届ATCM将于2026年5月在日本广岛召开。(信息来源:意大利国际合作部官网)
(二)国际海底管理局启动深海生物样本库倡议
国际海底管理局(ISA)6月27日讯,ISA在第三届联合国海洋会议期间正式启动深海生物样本库倡议(DBI),旨在建立全球统一的深海生物样本和遗传数据管理平台。该计划将制定标准化的样本采集、处理及数据共享流程,重点支持发展中国家参与深海科学研究。韩国、津巴布韦、印度和孟加拉国等多国代表对该倡议表示支持,认为其有助于实现海洋科研资源的公平获取。ISA秘书长强调,样本库倡议将促进科学合作和数据共享,加强对国际海底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信息来源:ISA官网)
(三)德国开展波罗的海微塑料污染调查
德国基尔-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GEOMAR)7月1日讯,该中心领导的“阿尔克”(ALKOR)科考队于7月1日启航,对德国-丹麦边境海域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污染展开系统调查。此次考察是欧盟“德国-丹麦区域发展计划”(Interreg 6A)框架下的“塑料追踪”(PlastTrack)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建立塑料污染监测技术平台。科考队将采用水面漂浮物采集双体船(Neuston)等多种采样设备,对表层及深层水体的塑料颗粒进行采集分析,重点关注颗粒分布特征及来源。7月4日,科考船在丹麦桑德堡停靠,向公众开放展示研究成果。该项目由欧盟资助174万欧元,致力于开发标准化监测方法并建立开放数据平台。(信息来源:GEOMAR官网)
(四)日本将利用“地球”号开展全球首次深海稀土开采,联合多国构建关键矿产供应链
日本内阁府战略创新推进计划(SIP)7月3日宣布,将于2026年1月使用“地球”号大洋钻探船在南鸟岛附近海域开展全球首次深海稀土试验性开采,作业水深超过5500米。此次试采将持续3周,进行提升管和采矿机下放、沉积物采集、稀土运输等采矿关键环节试验,预计采集35吨含稀土沉积物,稀土含量约2公斤/吨。为推进该项目,日本近年已投入120亿日元(约合6亿元人民币)用于设备采购,远景目标是2027年扩大采矿规模,2028年建立本土稀土产业链,实现商业化开采。近期,日本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达成关键矿产合作协议,共同构建国家间稀土供应链。据估算,南鸟岛海域稀土储量高达1600万吨,但项目仍面临深海开采技术瓶颈、高昂运营成本及经济可行性等重大挑战。(信息来源:日经中文网)
(五)韩国推出智能海洋环境数据服务平台
韩国海洋科学技术研究院(KIOST)6月27日讯,该机构与釜山市联合推出“智能海洋村平台”(Smart ocean village platform),该系统整合闭路电视(CCTV)、卫星影像、无人机和人工智能(AI)技术,提供海洋漂浮垃圾监测、细尘分析和产业问题诊断等服务。平台通过官网和移动平台开放使用,并举办上线纪念活动。KIOST同时推进“海洋大数据与AI中心”建设,2022年已建成海岸大数据平台并公开455类环境数据,目前正构建“海洋科学数据开放平台”(MIDAS)管理系统,旨在支持基于数据的海洋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信息来源:KIOST官网)
(六)汤加火山喷发产生大量沉积物,改变了海洋生态系统
深海火山喷发是影响海洋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喷发物质的传播规律及生态影响一直是研究难点。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学者利用遥控潜水器(ROV)在海底采集2022 年汤加洪加火山喷发后的深海沉积物,运用电子探针微分析等技术确定沉积物化学组成,并通过粒度分析、成分分析等手段研究沉积物的来源与运输路径。研究发现,火山喷发产生的沉积物覆盖了距离火山源 80—100 公里范围的海底,厚度达1—1.5 米,且主要由火山口壁和山坡的物质构成,通过类似雪崩的密度流搬运。研究表明,这些沉积物的运输对深海生物产生了重大影响,掩埋了依赖热液喷口营养的生物,堵塞了其呼吸和过滤系统,还通过改变海洋营养物质分布间接影响了浅水区域的生态系统。该研究揭示了深海火山喷发不仅能够改变局部海洋地质结构,还能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深远影响。成果发表于《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系统学》(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文献来源:Chaknova M, Giachetti T, Paredes‐Mariño J, et al. How Did Westward Volcaniclastic Deposits Accumulate in the Deep Sea Following the January 2022 Eruption of Hunga Volcano? [J].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2025, 26: e2024GC011629.
(七)地震数据揭示圣托里尼科隆博火山下方岩浆分布特征
希腊圣托里尼岛的地震活动一直是地质研究的热点,但传统研究通常将地震归因于断层系统相关的构造事件,对火山活动引发的地震关注度不足。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学者通过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对圣托里尼火山及附近的科隆博(Kolumbo)火山的中上地壳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圣托里尼火山下的上地壳岩浆系统深度至少有6公里,而科隆博火山下的岩浆系统成像深度达到了12公里。科隆博火山下方约6—8km深处存在一个P波高速层,该层可能是一个具有流变特性的地震发生层。在科伦博火山东北部其下方8公里处发现了一个中地壳岩浆储存区可能为该区域岩浆活动提供了物质来源。研究指出,在圣托里尼火山下方的岩浆系统延伸至至少6公里深度,其P波速度低至约3.5公里/秒,表明岩浆含量为11–30% 。该研究揭示了岩浆侧向迁移与地壳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理解火山活动引发的地震提供了新的视角。成果发表于《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系统学》(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P波:地震波中的压缩波,由震源产生的第一种到达地震台站的波动。
文献来源:Hufstetler R S, Hooft E E E, Toomey D R, et al. Seismic structure of the mid to upper crust at the Santorini-Kolumbo magma system from joint earthquake and active source Vp-Vs tomography[J].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2025,26, e2024GC012022.
(八)新模型揭示,南极海冰损失将加剧冰架崩解风险
南极冰架的崩解后退会削弱冰盖对内陆冰的支撑力,是未来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隐患之一。区域性海冰损失后,海浪引发的冰架断裂被放大,但崩解前冰架弯曲变化的动态长期未被追踪。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利用威尔金斯(Wilkins)冰架和沃耶科夫(Voyeykov)冰架大规模崩解事件的7年数据集(包括海冰屏障长度和冰架前沿弯曲应力),揭示了海浪、海冰与冰架相互作用的关键过程。研究发现,两个冰架崩解前均表现出相似的“预处理”模式:弯曲强度持续增强,同时相邻固定冰屏障坍塌。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海浪-海冰-冰架前沿条件概念模型,可推广到其他重大崩解事件预测。该研究预测海冰损失将加剧未来冰架崩解风险,强调了保护海冰对维持南极冰架稳定的重要性,成果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
文献来源:Bennetts L, Teder N, Reid P, et al. Large-scale ice shelf calving events follow prolonged amplifications in flexure[J].Nature Geoscience, 2025.
(九)卫星遥感发现,气候因素对冰川流速存在45天的滞后响应
冰川高度变化是衡量全球变暖影响的关键指标,但传统观测数据稀疏且难以捕捉季节性波动,因此高分辨率连续监测对准确评估冰川动态至关重要。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学者基于PlanetScope卫星星座,利用其全球每日/每周拍摄的4米分辨率立体影像,通过三维高程建模技术,系统研究了北美、南美及中亚三处中纬度冰川(拉佩鲁兹La Perouse、维德马Viedma、斯卡姆里 Skamri)在2019—2023年间的冰流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维德马冰川持续变薄且流速减缓,表明冰川消融与运动存在直接关联;而拉佩鲁兹和斯卡姆里冰川未检测到长期变薄趋势,短期变薄加速主要源于季节性波动。该研究揭示气候因素对冰川流速存在45天的滞后响应,强调高频遥感数据能有效剥离季节干扰,为评估气候变化提供更精准的冰川动力学证据。成果发表于《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GIScience & Remote Sensing)。
文献来源:Gui S, Qin R. Using PlanetScope-derived time-series elevation models and orthophotos to track glacier 3D dynamics in mid-latitude mountain regions[J]. GIScience & Remote Sensing, 2025, 62(1): 2507470.
(十)卫星观测揭示,2015年以来南大洋表面盐度显著增加
长期以来,环绕南极的南大洋表面盐度持续降低,这是气候变暖引发的典型变化,它加强了海洋表层海水的分层并限制了深层热量向上输送,可能导致海冰扩张并抑制了开阔海域冰间湖的形成。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人员以卫星观测数据为基础,揭示了自2015年以来一个显著的反转现象:整个环南极的南大洋表面盐度出现了显著增加。该研究发现,盐度的增加削弱了先前加强的上层海洋分层,与此同时,南极海冰的覆盖面积经历了急剧下降过程。这种盐度变化还促使威德尔(Weddell)海中一个名为莫德海隆(Maud Rise)的重要冰间湖重新出现,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首次。本研究预测南大洋可能正在向海冰持续减少的状态转变,并强调了卫星遥感技术已能够实时监测这些关键变化,为理解南极快速变化的环境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证据。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冰间湖:海冰区中的无冰水域。
文献来源:A. Silvano,A. Narayanan,R. Catany,E. Olmedo, et al. Rising surface salinity and declining sea ice: A new Southern Ocean state revealed by satellit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5, 122 (27) :e250044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