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信息】海洋科技动态

作者:海洋战略研究所(汇编) 发布时间:2024-12-12
  (一)美国建立海上风能观测伙伴网络,关注风电开发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海洋科技新闻网(MarineTechnologyNews)10月29日讯,美国海洋能源管理局(BOEM)建立海上风能区域观测网络伙伴关系(POWERON),与海上风电承租人公私合作,旨在提升租赁区数据质量以推进风电开发,同时保护和优化区域内资源。该计划是美国政府利用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以更好地推进海上风电开发的最新方式,将扩展大西洋被动声学监测网络。同时,BOEM要求承租人长期监测鲸类等发声海洋物种。通过POWERON进行生物声学监控具有数据一致、资源优化、数据集全等优势,目前已有3个海上风能项目加入POWERON。此外,BOEM还将与多家机构合作开展相关监测。(信息来源:MarineTechnologyNews官网)
  (二)大西洋大学获美国能源部80万美元拨款,测试海流能发电设备
  10月29日,大西洋大学(FAU)所属的东南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中心(SNMREC)获得美国能源部 80万美元拨款,用于在佛罗里达州东南部近海测试海流能发电设施,测试海上涡轮机并评估其连接到电网的可行性。该项目旨在创建涵盖涡轮机开发、海底电缆铺设和海洋服务的蓝色能源产业集群,重点是将海流能与各类海洋能源或技术相互融合。SNMREC及其合作伙伴将监督项目实施,增强美国海洋能源技术竞争力,促进其制造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SNMREC是美国能源部4个海洋可再生能源中心之一,位于 FAU 港口分部。(信息来源:FAU 官网) 
  (三)英联邦国家通过《阿皮亚英联邦海洋宣言》,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
  第27届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近日在太平洋岛国萨摩亚举行,通过了《阿皮亚英联邦海洋宣言》,以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和资源过度开发对海洋的影响。宣言呼吁:相互承认国家海洋边界、保护及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推动《全球塑料条约》完成、批准《公海生物多样性协定》、制定沿海气候适应计划、支持可持续蓝色经济、减少全球海运的排放和增加海洋可再生能源产能等。该宣言由17国领导的10个行动小组推动,是英联邦多年推进海洋保护达成的协议,以期为第 29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和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制定海洋保护标准提供参考。(信息来源:Thecommonwealth 官网)
  (四)俄罗斯科学院开启年末海洋科考,调查北大西洋深海底流
  10月20日,俄罗斯科学院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P.P.SHIRSHOV)科考船Akademik Ioffe号从加里宁格勒港出发,开启本年度最后一次为期60天的科考任务。此次考察聚焦北大西洋深海底流及古沉积条件,探索可能富集石油天然气并形成储层的沉积层,同时开展海底断层及相关地质灾害研究。本航次还有俄罗斯伊曼纽尔·康德波罗的海联邦大学(Immanuel Kant Baltic Federal University)人员参与,俄罗斯科学基金会提供经费资助,计划12月18日返航。(信息来源:P.P.SHIRSHOV官网)
  (五)韩国举办环保型水下数据中心建设研讨会,推进相关项目合作
  10月28日,韩国海洋科学研究所(KIOST)于蔚山广域市与多方签署“构建环保型水下数据中心综合体技术研究”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举办研讨会。本次合作计划开发足以容纳10万台服务器的海底数据中心综合体,包括相关技术研发,以及数据中心的建设、试验、运维等多方面工作。KIOST研究团队自2022年起联合23个组织推进海底空间平台项目,计划今年年底完成部分模块设计。待水下数据储存技术成熟后开展数据中心综合体建设,充分发挥海水冷却降低服务器功耗的优势,推动数据储存经济和相关新兴海洋产业发展。(信息来源:KISOT官网)
  (六)雨水有助于海洋碳吸收,显著影响全球碳循环
  海洋碳循环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由于缺乏数据,此前的研究未能充分考虑降雨对海洋碳吸收的影响。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学者基于卫星观测、现场测量及已有数据集,通过海洋模型分析了雨水如何影响海洋的碳汇效率。研究发现,降雨每年使全球海洋吸收的碳量增加了0.14~0.19 亿吨,约占海洋总吸收量的5~7%,这一增量相当于亚马逊雨林每年捕获碳量的1.5倍。研究表明,降雨不仅改变了海洋表面的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特性,还显著提高了CO2从空气转移到水中的通量。该研究揭示了雨水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性,为理解大气与海洋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视角,成果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
  文献来源:Parc L, Bellenger H, Bopp L,et al. Global ocean carbon uptake enhanced by rainfall[J]. Nature Geoscience,2024, 17:851–857.
  (七)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减弱,可能缓解北极变暖,但依然深刻影响着全球气候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北极地区加速变暖已成焦点。然而,现有研究对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对北极变暖的作用尚缺乏系统的量化分析。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采用气候耦合模型,比较了在不同AMOC状态下气候变化情景,以定量评估AMOC减弱对北极的影响过程。研究预测,到21世纪末,AMOC减弱可能使北极的年平均变暖速度降低到约2℃。这一结果主要归因于地表反照率反馈的增强,尤其是AMOC减缓导致海冰损失减少,从而提高了太阳的反射率。此外,日益减弱的AMOC还改变了海洋热量的吸收模式,导致表面冷却效应增强。研究表明,尽管AMOC减弱在短期内可能缓解北极变暖,但其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复杂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八)高强度底拖网捕鱼会减少陆架区碳储存
  渔船利用底拖网捕鱼,这是对大陆架海底沉积物最常见的人为干扰,但对沉积物中长期有机碳储量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AWI)的学者以北海这一重度拖网捕捞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沉积物碳储量与捕鱼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在拖网捕鱼频繁海域采集的沉积物样本中,有机碳含量低于捕鱼较少海域。三维物理-生物地球化学模拟结果显示,在拖网捕捞强度较低的海域,有机碳储存量的增加或减少均可能发生,而在强度较高的海域则呈现出净减少的趋势。该研究认为,停止拖网捕捞能够恢复海底生物的碳储量和底栖生物量,但两者的恢复速率不同。有效管控高强度拖网捕捞活动,对提高陆架海域的碳封存能力至关重要。成果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
  文献来源:Zhang W, Porz L, Yilmaz R, et al. Long-term carbon storage in shelf sea sediments reduced by intensive bottom trawling[J]. Nature Geoscience, 2024: 1-9.
  (九)新发现的蓝藻在高浓度CO2环境中仍生长迅速,有助于海洋碳封存
  蓝藻作为光合生物,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团队从独特的海洋环境中分离出两种新型蓝藻UTEX 3221和UTEX 3222,并探讨其在高CO2浓度海洋环境中的特性。研究发现,UTEX 3222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迅速,每2.35小时数量翻倍,并能在批量培养中达到较高生物量(超过31 g/L),其生长速度超越了许多其他快速生长的模型菌株,而且这种蓝藻的沉降速度较快。这些特性使该类型蓝藻在海洋碳封存和光合作用中表现出显著的潜力。研究认为,在自然界CO2浓度升高的环境中,可以发现独特种类的蓝藻,为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机遇。成果发表于《应用环境微生物学》(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文献来源:Schubert M G, Tang T C, Goodchild-Michelman I M, et al. Cyanobacteria newly isolated from marine volcanic seeps display rapid sinking and robust, high-density growth[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24: e00841-24.
  (十)在末次间冰期,北极海冰融化抑制了大西洋海洋热量向北传输
  北极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有重要影响,研究北极海冰的变化及其反馈机制至关重要。末次间冰期(LIG)为此类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案例,有助于理解温暖气候条件下冰冻圈-海洋环流-气候系统的北极反馈机制。挪威北极大学的研究团队基于挪威海的岩心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已发表数据,重建了LIG 以来海冰分布、海面温度和盐度、深海对流以及融水源等信息。研究发现,在LIG早期,北极冰融水向南输出抑制了北欧海域深水流的形成和向北输送海洋热量,最终导致北大西洋升温比南大洋更晚。这项研究不仅为我们理解过去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还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全球变暖和极地冰川融化加剧的背景下。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文献来源:Ezat M M, Fahl K, Rasmussen T L. Arctic freshwater outflow suppressed Nordic Seas overturning and oceanic heat transport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15(1): 8998.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