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海洋能源管理局完成对纽约和新泽西海上风电租赁区的环境审查
美国海洋能源管理局(BOEM)10月21日讯,该机构完成对纽约和新泽西近岸超过48.8万英亩的6个海上风电租赁区的环境审查。该风电场预计可以产生高达7 GW的海上风能,为多达200万户家庭供电。审查期间,BOEM多次征集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编制了最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内容涉及58 项已应用的监测及最小化环境影响的措施(包括海洋生态系统检测、施工管理等)以及8项未来可能采用的措施,正式公告将于10月25日发布。截至当前,美国内政部已批准10个海上风电项目,举行了5次海上风电场租赁拍卖。(来源:BOEM官网)
(二)美国两大海洋研究所联合发布宣言,呼吁加强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10月23日,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与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IO)联手,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29次会议(COP29)召开前,发布《巴库海洋宣言》,呼吁联合国气候大会及世界各方加大对海洋观测、测绘和科学研究的长期支持,包括扩大国际合作、增加资金投入、提升能力建设和提高保护意识等,促进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生物多样性和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目标。两家研究所将在COP29期间举办50多场活动,强调海洋在气候危机中的关键作用,推动各方寻找应对气候挑战解决方案。COP29将于今年11月中旬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办。(来源:WHOI官网)
(三)美国为14个项目投资1690万美元,推进海上风能与海洋能源项目建设
海洋新闻网(Oceannews)10月23日讯,美国能源部(DOE)与内政部(DOI)宣布选定14个海上清洁能源项目,提供1690万美元资金支持海上风能和海洋能项目的建设。项目包括两大关键内容:一是浮式海上风能和海洋能系统可靠系泊设备研发。美国约三分之二的海上风能潜力位于深水区,该项资金将为7个深水区项目提供总计650万美元的资助。二是固定底部海上风电装置降噪研究,将为7个相关项目资助约1050万美元,以尽量减少海上风电开发噪声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来源:Oceannews官网)
(四)第6届国际海洋空间规划论坛成功召开,致力于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0月18日讯,第6届国际海洋空间规划论坛于10月8日—11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来自46个国家的参会者就海洋空间规划(MSP)及未来发展路线图的三大主题间联系进行了讨论,旨在促进实现全球海洋治理目标。此次论坛的亮点在于宣布了全球MSP下一阶段(3.0)倡议,强调了MSP在海洋保护与恢复、气候变化和可持续蓝色经济中的关键作用。具体建议在于:(1)提出建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动态管理框架;(2)收集及分析气候变化数据,以应对在MSP过程中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3)建议整合不同国家及区域的海洋政策,制定海洋分区,明确区域用途和限制,确保海洋空间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空间规划(MSP):一种以海洋生态系统为基础,通过分析人类在海洋活动中的时空分布,更有效地组织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利用,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来源:UNESCO 官网)
(五)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获得一项新资金,推动大西洋气候和环境研究
海上能源(Offshore-Energy)10月17日讯,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NOC)获得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的4140 万英镑(约53.7万美元)资金,作为NERC用于地球环境与资源管理总资助的一部分,以实施大西洋气候与环境战略科学(AtlantiS)计划。该计划由NOC牵头,通过融合海洋观测、模型建立和数字工具,支持海洋研究和创新、丰富海洋数据、改善全球气候变化指标,以及提高公众和政府对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的理解,同时推动英国对大气、极地、淡水和陆地环境的研究,提升其环境观测能力、气候适应力和自然资源管理能力。(来源:Offshore-Energy官网)
(六)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型揭示,大气河流增强可加剧海平面上升
尽管已有研究探讨了气候因素对降雨模式变化的影响,但大气河流(AR)对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了解仍然不足。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学者基于北美海岸大气河流的历史数据,通过建立高分辨率的地球系统模型方法,对未来大气河流对上层海洋的影响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大气河流显著影响着海洋动量、热通量及混合层深度。具体而言,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大气河流的水蒸气含量将显著增加,未来大气河流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幅度增加200%以上,尤其是加利福尼亚州等地区。该研究揭示了极端气候背景下大气河流会对沿海地区带来更频繁的降雨和更大的风速,可能导致沿岸灾难性事件发生。成果发表于《通信地球与环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大气河流:也称为大气层河流,是一种位于对流层下层的狭长水汽输送路径,是地球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献来源:Shields C A, Li H, Castruccio F S,et al.Response of the upper ocean to northeast Pacific atmospheric rivers under climate change[J].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2024, 5, 603.
(七)大西洋赤道区域存在极薄地壳,厚度仅4公里
深入了解地壳结构对认识地球演化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地震层析技术在小尺度地壳特征的解析上存在局限。法国巴黎西岱大学的学者基于地震数据,采用全波形反演方法,对大西洋赤道区域70 Ma前形成的缓慢扩张洋中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地壳厚度仅为4±0.2公里,上下地壳厚度比为0.74,显示出极薄且均匀的地壳特征。其下方覆盖着厚度为1±0.5公里的莫霍面过渡带,整体厚度为5±0.6公里。研究发现,地壳变薄主要源于下地壳的减薄,表明大部分地壳是由熔岩流及岩脉侵入形成的。该研究对于深入理解洋壳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未来大洋钻探的“莫霍钻”选址提供了关键参考。成果发表于《地质学》(Geology)。
文献来源:Nirmit D, Satish C S.Seismic evidence of an extremely thin crust along a 70 Ma slow-spreading crustal segment in the equatorial Atlantic Ocean[J].Geology,2024.
(八)地球化学模型揭示,20亿年以来岛弧玄武岩锶同位素组成受海水化学变化控制
岛弧玄武岩(IAB)的地球化学组成包含了地幔及来自俯冲板块及其与海水间物质交换的信息。然而,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岛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组成变化尚未得到系统研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者汇编了20亿年以来全球岛弧玄武岩锶(Sr)同位素数据,探究了其地球化学组成变化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岛弧玄武岩的87Sr/86Sr比值与同期的地幔并不一致,而与当时海水中Sr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趋势一致。结合地球化学模型,学者认为海水是岛弧玄武岩的Sr同位素组成的主要控制因素。该研究揭示了长时间尺度上海洋化学演化如何与岛弧岩浆产生相互作用,为理解深部地球物质组成及交换提供了新的视角。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文献来源:Bednarick A L, Bucholz C E, DePaolo D J, et al. Temporal covariation of island arc Sr isotopes and seawater chemistry over the past 2 billion year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121(43): e2401832121.
(九)沿岸平原沉积物组成受海平面波动影响
海平面波动会导致沿岸地区沉积物发生迁移和混合,为沉积物源-汇过程研究带来了挑战。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学者基于碎屑锆石铀-铅(U-Pb)定年和α能谱法,研究了澳大利亚西南部天鹅河上游、河口、近岸罗特内斯岛及沿岸海滩的沉积物源-汇过程及其混合模式。研究发现,从天鹅河支流到河口近海,沉积物中都含有太古代至新元古代的锆石颗粒。混合模型表明,该河流对河口和近海区域的沉积物总贡献高达 50—65%。相比之下,海滩的现代沉积物则主要来自天鹅海岸平原的再循环物质,约占96%。该研究强调,河流系统中的沉积物主要代表了流经区域地质背景的信号,而构造稳定的沿岸区域因受海平面影响,沉积物主要以再循环和混合来源为特征。成果发表于《盆地研究》(Basin Research)。
文献来源:ametzer A, Dröllner M, Kirkland C L, et al. When the river meets the sea: Transport and provenance in a long‐lived estuary[J]. Basin Research, 2024, 36(5): e70001.
(十)沿海地区因人类活动而发生地面沉降,增加了风暴潮风险
风暴潮对沿海社区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现有分析往往忽略了地面沉降这一重要因素,影响了对未来洪灾的全面评估。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学者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技术,对2017—2020年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约13万平方公里区域进行了沉降监测。研究发现,地下水抽取造成地表塌陷,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以及湿地退化都引发了大范围地面沉降。这些沉降虽然未曾检测到,但与发生洪水的深度和范围密切相关。这一结论得到了物理模型支持,即地面沉降扩大了潜在洪水灾害的强度和面积,加大了沿岸社区未来所面临的风险。该研究凸显了详细监测沿岸区域地质环境变化的必要性,成果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地球表面》(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Earth Surface)。
文献来源:Wang K, Chen J, Valseth E, et al. Subtle land subsidence elevates future storm surge risks along the Gulf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Earth Surface, 2024, 129(9): e2024JF007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