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信息】海洋科技动态

发布时间:2023-04-17
  (一)美国政府提出2024财年预算计划,两大涉海机构均有增加
  美国政府近日发布了2024财年预算,其中,美国地调局(USGS)获17.86亿美元,较去年增加2.9亿美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获68亿美元,较去年增加4.5美元。
  2024财年预算要求,USGS继续加强土地和自然资源管理、应急灾害预防和关键矿产研究,以支持美国经济增长。USGS的预算计划重点支持4个方向:1.关注陆地野火和干旱问题;2.推进高性能计算机对火山、地震、山体滑坡、海啸等复杂场景的建模能力,应用到灾害预防与快速响应中;3.继续运营Landsat系列监控卫星,并研发新一代土地与自然灾害监测卫星;4.建立和维护关于水文、火山、野生动物、海洋等基础观测设施。
  NOAA的预算侧重于5个方面:1.加强气候产品服务,支持政府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2.保障经济发展,特别是支持渔业、航运业、可再生能源和旅游等海洋产业;3.促进科学传播,创造和扩大就业机会;4.提高卫星系统观测能力和数据挖掘水平;5.确保基础观测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NOAA表示,将通过创新和合作支持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召开第28届法律和技术委员会会议、理事会会议
  ISA法律和技术委员会(LTC)第28届会议第一次会议于3月7日至15日在牙买加召开。会议讨论了勘探合同的现状及勘探计划、培训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放弃的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结壳区块。此外,LTC 还审查了2022—2026年数据管理战略,继续制定资源开发法规和环境管理计划。
  3月16日,ISA理事会第28届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审议了LTC提交的《“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规章(草案)》和工作报告等。本次会议是在联合国刚刚通过《公海条约》的背景下召开,因而备受关注。ISA表示将加强深海环境保护,促进技术转移,推动采矿法谈判等工作。
  (三)美国海军发展METOC系统,旨在提供更准确的海气环境信息
  美国海军近日宣布,将继续开发并完善METOC无人系统,提供气象学、海洋学和空间环境信息,加强全球海洋战略的环境态势感知。目前,空、海数据由自主航行器(ASV)采集,依靠风能或太阳能驱动;水下数据由AUV采集。近期,METOC系统采用了一种新型AUV,可携带多种传感器,续航里程达2200公里,最大潜深6000米。此外,METOC还计划整合采集数据与卫星观测数据,为海军提供更准确及时的海洋环境信息。
  (四)NOAA调查船启航冰岛,探索气候变化对海洋环流的影响
  罗纳德·H布朗号科考船近日出发前往冰岛北部海域,开展水文学调查,并部署18个Argo浮标。该航次属于全球船舶水文调查计划(GO-SHIP),旨在调查海洋变暖如何影响环流系统及全球气候。布朗号长84 m,自持力达60天,配备了多波束测深、声学多普勒剖面仪等设备。GO-SHIP是测试和校准海洋观测技术的关键平台,每10年重复进行一次全球水文观测,以了解海洋的健康状况及长期变化趋势。
  (五)比利时3家公司联合研发模块化海上浮式太阳能技术
  比利时3家公司联合推出一项新型海上浮式太阳能发电技术,计划于今年夏天启动新技术平台的建设。该技术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具有适应海上恶劣环境、易安装和迁移、可定点投放等优点。近年来,比利时大力支持海上风电、海上太阳能发电与海洋牧场协同发展,以提升海洋空间的利用效率,促进清洁能源开发与蓝色经济发展。
  (六)中白垩世赤道大西洋海道开启,导致洋盆碳封存减少,促进了极端温室气候
  白垩纪中期(约120-90 Ma),位于中、南大西洋海盆之间的赤道大西洋海道(EAG)开启,极大地改变了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对深海氧化还原条件、全球碳循环及气候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EAG开启初期的演化过程及其气候效应仍然知之甚少。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学者基于DSDP在南大西洋获取的岩心沉积物,分析了海水钕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微体古生物学,探讨中白垩世(113-107 Ma)穿越EAG的浅层水团(<500 m)、中层水团(<~1000 m)及深层水团(>2000 m)之间发生交换的开始时间和机制。研究发现,由于EAG的开启,南、北大西洋和古特提斯洋盆之间加强了深层水互通,从而导致底层水氧化作用增强,海底有机碳储存减少。本项研究认为,EAG开启导致了深海碳封存减少,且此时岩浆活动增强释放了大量温室气体,两者共同作为全球变暖的放大机制,最终导致白垩纪中期温室效应达到峰值。相关研究近期发表于《Geology》(地质学)。
  文献来源:Wolf Dummann, Peter Hofmann, Jens O. Herrle, Martin Frank, Thomas Wagner; The early opening of the Equatorial Atlantic gateway and the evolution of Cretaceous peak warming. Geology 2023.
  (七)利用生物磷灰石U-Pb定年法,确定深海稀土的富集时间
  深海稀土的形成被认为与鱼类残骸的埋藏有密切联系。学者基于ODP大西洋航次的岩心沉积物,进行了生物成因磷灰石(如鱼牙化石)U-Pb定年分析,并与已有年代框架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一致,表明磷灰石U-Pb年代学可以作为富稀土沉积物的有效定年手段,尤其可应用于海洋碳酸盐补偿深度(CCD)以下的沉积层。分析结果揭示,鱼牙中的稀土元素与U元素含量表现出正相关,两者很可能是同时进入到磷灰石的矿物晶格中,使U-Pb同位素体系可以有效记录稀土元素的矿化时间。这一发现为深海稀土的富集时间及富集规律研究揭示提供了新视角,对稀土成矿理论及资源勘探具有指导意义。相关研究发表于《Geology》(地质学)。
  文献来源:Dengfeng Li, Jinzhou Peng, David Chew, Yongjia Liang, Pete Hollings, Yu Fu, Yanhui Dong, Xiaoming Sun; Dating rare earth element enrichment in deep-sea sediments using U-Pb geochronology of bioapatite. Geology 2023.
  (八)基于地磁数据建立地幔导电率模型,揭示古地幔柱残留痕迹
  地幔柱起源于地球核幔边界(CMB),是由深部地幔热对流形成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塑性流体,在地表形成大火成岩省(LIP),因此,LIP是获取地幔柱活动信息的重要窗口。然而,在地球漫长演化过程中,许多LIP已经消失,难以获知下部曾经存在过的地幔柱信息。学者利用北亚地区16个观测站公开的地磁数据,基于新的解析方法将地磁数据转化为三维电导率模型,可反映250~1600公里深地幔电导率变化。模型显示,北亚地区地幔中存在3个明显的高导电率异常位置,呈串珠状排列,东西延伸约1600公里,南北延伸约1000公里。与地震波速度模型对比发现,这一串珠状高导电率异常起源于西伯利亚下方的地震波低速异常区,表明其可能是地史上地幔柱的残留痕迹,而该地幔柱很可能导致了二叠纪晚期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的形成。该研究推进了地幔柱理论,对重建地球岩浆历史有重要参考意义,近期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
  文献来源:Li, S., Li, Y., Zhang, Y. et al. Remnant of the late Permian superplume that generated the Siberian Traps inferred from geomagnetic data. Nat Commun 14, 1311 (2023).
  (九)基于地磁数据的数值模拟,揭示下地幔热流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地球磁场产生于地核中熔融体的流动,地核与地慢之间的热相互作用提供了维持磁场的能量,这种热相互作用在核慢边界分布不均匀,对磁场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英国利兹大学学者建立了下地幔热流数值模拟模型,向模型中的核幔边界施加强烈的热流横向变化,以此研究地幔对地核热流动的影响。研究人员基于跨越数万年的观测数据,成功地在模型中再现了地球现代磁场的形态和长期变化,并推断出地核顶部的大尺度热流动结构。模拟结果表明,地核与地幔热相互作用导致的反向磁通量块出现在赤道区域,而不是其他同类研究认为的高纬度区域。该研究进一步发现,地幔对地核的影响导致低纬度地区的地磁场出现持续的非纬向结构,并且在地磁场的长期变化中,各半球的地磁差值异常高。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Geoscience》(自然·地球科学)。
  文献来源:Mound, J.E., Davies, C.J. Longitudinal structure of Earth’s magnetic field controlled by lower mantle heat flow. Nat. Geosci. (2023).
  (十)精确测定45亿年前星子陨石含水量,推测地球上的水可能来自未熔融陨石
  水体占地球表面的71%,如此大量的水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达到地球仍是未知。星子理论认为,太阳系行星是由微小尘埃颗粒经由不断碰撞和黏合形成,这种微小尘埃颗粒称为星子(Planetesimal)。星子经历了和行星发育早期相似的熔融分化过程,其物质成分可能代表和决定了行星的物质组成。美国马里兰大学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学者收集了7颗星子陨石,这些陨石形成于45亿年前,在太空长期漂浮后再坠落到地球。高精度测试显示,水只占到星子陨石质量的百万分之二,远低于普通陨石(未经历熔融分化过程的陨石)高达20%的含水量,这也是迄今为止测到的地外物质最低含水量。科学家认为,星子陨石在熔融分化过程中发生放射性元素衰变释热,导致内部几乎所有水分流失。由此推测,目前地球上如此大量的水难以来源于星子,很可能是通过未熔融陨石输送到地球。该研究的难点在于精确测定物质尤其是地外物质的原始含水量,结论对地球水的起源研究有重要启发。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自然)。
  文献来源:Newcombe M E, Nielsen S G, Peterson L D, et al. Degassing of early-formed planetesimals restricted water delivery to Earth[J]. Nature, 2023: 1-4.
广州海洋局海洋战略研究所(转载请注明出处)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