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信息】海洋科技动态

发布时间:2023-03-24
  (一)美国海洋能源管理局(BOEM)拟立新规,加强保护海洋考古资源
  为更好地保护海底沉船等文化资源免受海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造成的损害,BOEM拟设立新规定,要求海上油气区块的承租人或运营商在勘探开发活动前不仅要向有关部门提交能源勘探开发计划报告,同时要提交一份考古报告,以提前识别并保护海底考古资源。目前,该规定正在征求意见,将于4月中旬完成公众意见征集,随后明确提出海底考古调查要素和调查程度的最低要求。
  (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首次公开拍摄于1986年的“泰坦尼克号”残骸视频
  为庆祝电影《泰坦尼克号》上映25周年,WHOI首次公开了“阿尔文”号深潜器于1986年探索“泰坦尼克”号沉船的视频。视频长达80多分钟,展示了巨大的沉船残骸,也能看到一些似乎是逝者鞋子的细节。自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以来,寻找和打捞残骸的工作从未停止,但一直无法找到沉船位置。1985年,WHOI应用新开发海底摄像和成像技术,首次在3700多米水下拍摄了第一张该沉船照片。1986年,WHOI 应用“阿尔文”号载人深潜器拍摄到清晰的沉船图像,并操控ROV进入残骸内部拍摄到震撼人心的视频。对整个海洋界而言,“泰坦尼克”号残骸的发现证明了水下导航和成像系统巨大的应用潜力,极大地激发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辉固公司成立海洋数据工作组,将收集和共享海洋数据
  UNESCO下设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和辉固公司共同成立“海洋十年”企业数据小组,将构建私有海洋科学数据公开化的框架和机制,加强信息的融合与共享。此外,海底光缆供应商阿尔卡特公司、海洋渔业技术企业Ava Ocean、地球科学数据供应商CGG公司、挪威石油天然气公司Equinor和绿色能源开发公司Ørsted等5家企业作为创始成员加入该工作组。工作组将继续吸纳其他企业加入,促进科学机构、工商企业和政府组织在海洋信息方面的合作。“海洋十年”计划由联合国于2017年提出,旨在促进海洋科学发展,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新机会。
  (四)中国平安落地我国首单海洋碳汇保险
  据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公司称,我国首单海洋碳汇保险在大连市长海县落地。该保单为长海县13.33亩海带、贝藻类养殖提供保险,总保额40万元人民币。保单规定,当海洋环境发生特定变化,导致当地海带、贝藻类生物受损、碳汇减弱时,平安保险将给予补偿,用于海洋生物碳汇资源救助、生态保护修复等行动。该项目一方面推动以渔固碳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及修复,另一方面也推动海上养殖碳汇指标上市交易,增加渔民的“蓝色收入”,有利于海洋碳汇由资源转化成资产。
  该起“蓝碳”交易是在2023年1月1日自然资源部首部《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业标准正式实施的背景下实现的,此标准为海洋碳汇交易、海洋碳汇价值评估提供方法遵循,助推相关碳汇产品进一步落地发展。
  (五)“Seabed 2030”项目与英国机器人公司合作,推进AUV测量海底地形
  近日,“Seabed 2030”项目与英国ecoSUB机器人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共同设计建造AUV,推进全球完整海底测绘计划。“Seabed 2030”是日本财团与国际通用大洋水深制图(GEBCO)的一个合作项目,目标是到2030年完成全球海洋水深测量,并免费共享所有数据。EcoSUB由英国国家海洋中心(NOC)与企业合作创立,是英国AUV研发的龙头。
  (六)阿联酋新科考船即将首航,重点调查热带海域生态环境
  阿联酋Jaywun号科考船已入列,于2月执行首航任务。Jaywun号隶属于阿联酋环境署,由西班牙船厂设计和建造,船长47.10米,配备6间实验室,搭载多波束测深系统和一台ROV,最高航速13节,续航能力25天,可搭乘18名船员和11名科学家,是中东地区最先进的科考船之一。随着气候问题加剧及其对热带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日益突出,阿联酋期望通过打造新一代科考船加强对本国海域的调查,以保护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七)深入研究张裂陆缘,有助于实现碳中和及经济转型
  张裂陆缘由板块拉张作用形成,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张裂陆缘不仅蕴含丰富的氢能源和矿物资源,还可封存二氧化碳和进行地热能发电,在未来向碳中和及经济转型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德国学者综合分析了有关张裂陆缘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认为其属性是由张裂过程中发生的构造、沉积、岩浆、热液等活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这些相互作用受到岩石圈初始结构和拉张速度的影响,从而形成多种类型的陆缘,贫岩浆型陆缘和富岩浆型陆缘只是其中的两个极端类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岩石圈-软流圈的温度和组分,以及板块拉张速度对形成张裂陆缘的宽度、不对称性、断层形态和分布、沉积充填和岩浆作用有着关键影响。研究者认为,综合了解形成陆缘的构造、化学、水文和生物过程,以及解短时间尺度上流体的相互作用和长时间尺度上的岩石圈变形、熔融体运移和沉积作用,有助于评估张裂陆缘促进碳中和经济发展的潜力。相关研究发表于《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
  文献来源:Marta Perez-Gussinye et al, Towards a process-based understanding of rifted continental margins, 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 (2023).
  (八)深海采矿可能对鲸鱼造成严重的噪声影响
  近年来,海底采矿逐步扩展到深海,首个国际海域的深海采矿计划可能在今年获得批准。深海采矿是24小时不间断作业,会产生大量噪声,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重大威胁,尤其是对鲸目动物(鲸鱼、海豚等哺乳动物)造成危害。东太平洋CCZ海区蕴含丰富的多金属结核矿产资源,但也是鲸目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之一。英国学者收集、分析了该区域的鲸鱼声音和海底采矿产生的噪声,发现两者频率高度重叠,表明采矿活动可能影响鲸目动物之间的交流,并导致它们行为异常。研究者认为,在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鲸目动物已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需要更全面地评估深海采矿对其潜在影响。相关研究发表于《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海洋科学前沿)。
  文献来源:Kirsten F. Thompson et al. Urgent assessment needed to evaluate potential impacts on cetaceans from deep seabed mining,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2023).
  (九)大洋钻探研究揭示,中中新世以来南亚夏季风减弱与南北半球冰盖的演化相关
  亚洲季风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其分支之一的南亚季风(SAM)、尤其是南亚夏季风(SASM)影响着全球近一半人口的经济和生活。然而目前对SASM的长期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近期,学者基于IODP 359航次在印度洋北部钻取的岩心沉积物,通过分析沉积物碎屑态组分的锶-钕(Sr-Nd)同位素组成,重建了过去12 Ma以来SASM的演化历史。研究表明,12 Ma以来SASM的强度变化表现出二段式逐渐减弱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受到南半球马斯克林高压和北半球印度大陆低压间的梯度变化控制,而这两者最终分别受控于南、北半球冰盖的发展。该研究强调了两个半球间冰盖演化及其相关的全球大气环流在调节SASM强度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地质历史时期SASM驱动机制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相关研究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
  文献来源:Yao Z, Shi X, Guo Z, et al. Weakening of the South Asian summer monsoon linked to interhemispheric ice-sheet growth since 12 Ma.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14, 829.
  (十)晚新生代全球降温,导致海洋浮游生物群落向赤道转移
  受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种群分布正在向南北极转移。这种生物转移将达何种程度?是否会导致某些物种灭绝?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学者基于全球高分辨率浮游有孔虫数据集Triton,应用二部网络法对晚新生代(约15 Ma)以来的浮游有孔虫群落多样性及其纬向分布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晚新生代以来两极冰盖发育,全球逐渐变冷,浮游生物群落向赤道转移。此外,Triton数据集还揭示,这一转移过程与浮游生物群落的生态系统、形态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间的耦合有密切联系。研究推测,气候变暖将导致海洋生物向寒带海域转移。即使在最保守估计的未来全球变暖情景下,海洋生物群落仍然会显著向南北两极迁移。相关研究近期发表于《Nature》(自然)。
  文献来源:Woodhouse A, Swain A, Fagan W F, et al. Late Cenozoic cooling restructured global marine plankton communities. Nature, 2023.
广州海洋局海洋战略研究所(转载请注明出处)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